很想出去走走,但是地點有限,害怕見了以后傷心,但是有的時候我還是無意間去了,結果卻是自己更傷心了。
矛盾得接受不了啊!
或許自己真的就是“杯具”,總是做著“杯具”的事。
最近同熟人聊天,我自告奮勇地說我和她的朋友是很好很好的朋友,說實話真的是這樣的,至少是老同學的。結果我被駁回了,卻不知道怎樣再給她反駁回去。原因只是一個,我對我朋友的事不了解,這是她告訴我的。
作為朋友,我不強求能得到什么,只是很簡單的希望老了的時候能有一起閑談的機會;能一起回溯以前;能一起笑逐顏開。唯一的心愿就是,既然是朋友,那就主動告訴心中的委屈,這也是我不愿意敲打的原由,敲打出來的,都是被迫的。我可以等,雖然這是在浪費我的青春,但是我覺得很值得,如果朋友是我真正的朋友,我只是說如果而已。
也許我還會傷心下去,因為這樣的心理是不容易有人理解的。對于自己的矛盾,還有一個牽強一點的解釋,那就是自己能去的地方實在是不多,想躲開傷心都躲不了。
2010-3-16于重慶大學D區(qū)
如今:
很久未繼續(xù)《簡章.彷徨》。
因為有則言語一直引發(fā)著思量:
人的需求是兩個層面的,物質(zhì)和和精神的。前者可以用金錢和物質(zhì)來滿足,后者則不然。人與人的關系也有兩種,一種是赤裸裸的物質(zhì)關系,另一種是尊重和榮譽。既然人有兩面性,何不用自己的行為引發(fā)他人精神層面的共鳴呢?
短短30年不到的經(jīng)歷,或許原本就不能說明什么!
但啟發(fā)源自生活,不是嗎?
品行這東西,有人告訴我很重要,放在股市里會是潛力股那一類的。
我信了,而且一直也深信不疑。
尊重和榮譽這種物件并不是種下這樣的樹苗,卻不管不顧任其放養(yǎng)就能開花結果的,如果說最后的結果還是得用物質(zhì)來衡量他們,那我們索取的尊重和榮譽未免太冠冕堂皇。
一成不變的不破,當然就無法立了。
踐行著破而后立的道理,我想不妨我可以一試。
即使是亂世文章不值錢,也會有段投石起漣漪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