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帝嘗有方士獻一小龜,徑寸而金色可愛。云:“此龜神明而不食,可置之枕笥之中,辟巨蛇之毒。”上常貯巾箱中。有小黃門恩渥方深,而坐親累,將竄南徼,不欲屈法免之。密授此龜曰:“南荒多巨蟒,常以龜置于側,可以無苦。”閹者拜受之。及象郡之屬邑,里市館舍,悄然無一人,投宿于旅館。是夜,月明如晝,而有風雨之聲,其勢漸近。因此出龜,置于階上。良久,神龜伸頸吐氣,其火如綖,直上高三四尺,徐徐散去。已而龜游息如常。向之風雨聲,亦已絕矣。及明,驛吏稍稍而至,羅拜庭下曰:“昨知天使將至,合備迎奉。適緣行旅誤殺一蛇,眾知報冤蛇必此夕為害,側近居人,皆出三五十里外,避其毒氣。某等不敢遠出,止在近山巖穴之中,伏而待旦。今則天使無恙,乃神明所佑,非人力也。”久之,行人漸至,云:當道有巨蛇十數,皆已糜爛。自此無復報冤之物,人莫測其由。逾年,黃門召歸長安,復以金龜進上,泣而謝曰:“不獨臣之性命賴此生全,南方之人,永怯毒類。所全人命,不知紀極。實圣德所及,神龜之力也。”
曾經有方士獻給唐明皇一個小烏龜,只在一寸大小,全身金色,非常可愛。方士說:“這是個神龜,不需要吃東西,可以放在竹制的枕頭中,能夠免遭大蛇的危害。”玄宗經常將此龜放置在衣箱里。
當時有個小宦官深受玄宗喜愛,但因親屬犯罪而遭到連累,要被流放到南方偏遠之地,玄宗也不想枉法免他罪責,就悄悄將這只神龜送給他,說:“南蠻之地多巨蟒,你只要經常將這只小龜帶在身邊,就可以不受蛇災。”小宦官跪拜后接過了神龜。
等小宦官到了象郡(今廣西一帶)屬下的地域,里坊市場賓館民居,都靜悄悄地沒一個人,宦官找了個驛館住了下來。當夜,月明如晝,卻有風雨之聲,而且聲音越來越近。于是宦官拿出神龜,放在臺階上。過了很久,神龜伸出脖頸,仰頭吐氣,吐出的火舌象條線一樣,直噴出三四尺高,才慢慢散去,很快神龜就又象平常一樣游玩和休息,剛才的風雨之聲,也消失無蹤了。
等到天亮,驛站的衙吏們也漸漸來了,在院子里環列著跪拜小宦官,說:“昨天知道天使(因小宦官來自玄宗身邊,故稱天使)要來了,本該準備迎接你。卻正趕上有行人誤殺了一條蛇,大家都知道會有蛇來復仇,當晚一定會來為害,這附近的居民,都遠逃到三五十里外,以躲避蛇的毒氣。我們這些人不敢跑遠了,就躲在附近山上的巖縫洞穴之中,靜等天亮。如今天使你沒事,一定是神明保佑,這絕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
過了很久,漸漸有行人來到,說:大路上死了有十來頭巨蟒,都已經腐爛了。自此后再也沒有出現過蛇復仇之事,眾人也不知是什么緣故。
過了一年多,宦官被召回長安,又將神龜進獻給玄宗,哭泣著道謝說:“不僅是臣的性命靠它得以保全,南方的人,再不受蛇毒之害。僅此一項所保全的人命,就無法計數了。這也全靠著皇上的圣德,和金龜之神力。“
《唐明皇帝》亦出自《錄異記》,載于《太平廣記》卷四百七十二,“水族”類下之“龜”類。本文故事雖頗為荒誕,卻也反應了當時南方多瘴氣傷人,老百姓渴望消除毒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