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已經溝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蕭伯納
01
有這么一個故事:
《呂氏春秋》里有一段,講孔子周游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有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是,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 抓些白飯往嘴里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后,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的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么?“
顏回漲紅了臉,囁囁的說:”剛才在煮飯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的說:“我平常對顏回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當我們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內心要先想想:“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事實嗎?還是我個人的臆測或推斷?”
02
有人說,兩個人交流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ta,真正的你 ;ta以為的ta,ta以為的你,真正的ta。你也許并不知道“真正的ta”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有時候你只是和“你以為的ta”在溝通而已。
在溝通過程中,由于我們的表述不當,常常會發生誤解,破壞了溝通的安全感。
在溝通中,不管我們有多么懷疑對方,記住在對話中都不能破壞對他們的尊重。
我們可以利用“5步表達法”來營造溝通安全感。
何為“5步表達法”?
1.描述事實經過。從事實談起可以為溝通提供安全的出發點。由于具備高度的客觀性,事實是最不會引發爭議的內容。
2.分享你的想法。表達個人想法也需要一定的技。即使你做到了從事實出發,當你從事實過渡到個人想法時對方還是有可能表現出抵觸情緒。
所以首先要問的是,我們為什么要陳述自己的想法?這是因為事實本身往往不值得提及,事實外加個人觀點才構成面對面溝通的基礎。
3.征詢對方觀點。當我們陳述完自己的事實和觀點之后,接下來就該鼓勵對方做出響應了。
4.做出試探表述。試探性地做出描述,目的是說明這只是我們不成熟的想法,絕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在分享看法的時候,我們既能在結論中表現出適度的自信,又能歡迎對方對我們的看法進行質疑,這樣就最好。
5.鼓勵做出嘗試。我們不只是要鼓勵對方開口,還要表明這樣一種態度:即無論對方的看法和自己的有多不同,我們都愿意洗耳恭聽。
03
例如:當我發現孩子今天又沒按時睡覺,這是她本周第三次不按時作息,我很生氣,心想:昨天我已經提醒了,今天她怎么又這樣?明知道我最重視準時作息這個約定,偏偏不遵守。越想越抓狂。
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轉念一想:此時,如果我嚴厲批評她:“我昨天的提醒,你把它當耳邊風嗎?我們的約定你就不放眼里嗎?”等類似這樣指責的話,孩子能聽得進去嗎?我想未必,反而可能會因為聽到指責跟我據理力爭編造謊言,或者假意表態息事寧人。這是我想達到的目的嗎?不是。我想達到的目的是希望她以后能做到按時睡覺。那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既不覺得受到批評又能改掉不按時睡覺的毛病呢?
我嘗試使用“5步表達法”:
“寶貝,媽咪看到你不按時睡覺,包括今天你這周有三次沒按約定準時睡覺(客觀描述事實)。我不知道你今天不按時睡覺的原因是什么(做出試探性的表達),但我昨天提醒過你,所以我感覺你把我說的話當耳邊 ,不遵守約定,不把約定放在心上(說出你的想法),這是我看到的情況和我真實的想法,不一定對(做出試探性表述)。不過,我想聽聽你對這事是怎么想的?(征詢對方的觀點)”
......
既然你表明了你的想法,也承諾按時睡覺,媽咪相信你言出必行的。還有什么我可以幫助你的方法,請你告訴我。我相信 能遵守約定,對嗎?(鼓勵做出嘗試)。
這樣的表達,既表明了我的態度,也不會讓孩子覺得受到指責和攻擊,能較好地創造一個安全的溝通氛圍,有利于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5步表達法”,前三步內容的表達和組合,后兩步是表達的方式,通過內容來體現。所以靈活運用,并非死板按照12345這樣的步驟和流程。
為了表達客觀、明確,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可以嘗試使用“5步表達法”,以達到溝通更有效的目的。
04
BTW,假如你是孔子,你將如何運用“5步表達法”跟顏回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