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裂痕

夜色的羅馬裹著蜜糖,目眩的人們一路的遭遇,就像甜美和考驗總是一同不期而至。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成長是一個種子,是把所有信息逐漸包容的過程,然后在時光中逐步展開。

我們正在討厭的事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只是每個人發生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發生這件事的結果,叫做成長。成長有可能無是無非,不好不壞。比如說,在大部分人小的時候都喜歡喝糖水,老的時候卻喜歡喝酒精,這也是一種成長。那么這是一件壞事嗎,還是一件好事呢,我們無法去評判。成長的本質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長的本質是變得復雜。而復雜,當然就會變的嘈雜。我們從小跟最親近的人生活在一起,有十幾年的時間,我們每天面對的是老師,同學,爸媽以及周圍的環境,這十幾年塑造出了一個可以分辨善惡美丑的自我,對自我有了第一次的認知。然后步入社會,嘈雜的環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又讓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觀世界逐漸建成。當主觀世界建成也就有了更深層次的是非與善惡的分辨。

圖片發自簡書App

高曉松說,每個人身邊的人群基本上是正態分布的。有左右逢源的人,就有安靜如雞的人;有熱情似火的人,就有冷得像意式冰激凌的人。我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不那么觸到底線的現實而選擇自我煎熬。

你有你該在的位置。

而所謂成長就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撞之后產生的那條鴻溝,你掉進去,叫挫折,爬出來,叫成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成長就是遇到一件事,你無法接納,然后整個人格心理碎掉了,整個自己碎掉了。這個時候要做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啪”我扔掉這個東西,然后迅速撿起碎片,變成之前的那個自己。另一個是把擊碎自己的東西放進那一地碎片里,撿起來,重建自己。而在這個時候,第二個過程叫做成長。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有一個詞叫灰度認知,黑白決策。在面對一個東西時,不管你認為它是對是錯,你都要去做一個選擇,這個選擇的過程叫做黑白決策,而選擇要不要放進來的過程叫做灰度認知。

每一次我們碎掉的時候,要選擇是不是要把那個擊碎自己的東西放進來,然后進行重建。

我碎了,什么讓我碎了,那個讓我難受的東西,討厭的東西,無法接納的東西,包括我自己,攤在一地,我慢慢撿起來,建立一個新的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常常被一個意外,打破慣性。有的,帶來驚喜,有的,考驗耐心,有的,你想把它退回去,有的,卻會點亮新天地。但總要在很久以后,才能看清。

萊昂納多·科恩說,萬物皆有裂痕。

那又怎樣。

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當你下定決心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認真做好,不管是情緒也好,不安也好,恐懼也好,你一定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你才可以誠實地面對其他人。

做“不一樣”的人很辛苦,但做“一樣的”很無趣。

開心點,反正我們誰也別想活著離開這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