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會嗎?

你會傾聽嗎?

你該說嗎?

這世上沒有人認為自己不會聽吧?可惜事實并非如此,并且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傾聽。你不信嗎?舉個例子:

A:你那天不是說過......嗎?

B:我沒有啊,我什么時候說過......????

耳熟嗎?這段對話的頻率是不是很高?當然,不排除確實有記憶力的因素,除此之外呢?是A把B說過的話自行“翻譯”成了另外一個版本,而B在表達的時候并非這個意思。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只能聽到自己想聽到的信息。

據李笑來老師對此的解釋,人天生就有信息拼接能力,并且其依賴于人們已有的知識。因為幾乎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源自于“自知”,那么從自知出發,獲取一些可以用于鑒定信息有效性的知識就十分必需。而知識從一個領域傳播到另一個領域所需要的時間耗時確實很長。有了有效性知識后,我們就可以對已知信息進行鑒定,這并不是交流過程中要做得事情,可它時時刻刻都在起作用。

由于人們講話的速度遠低于思考或傾聽的速度,我們就會有大量多余的思考空間,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傾聽時會走神。然而,為了能夠做到有效傾聽,在應該做什么前,我們需要了解什么不該做。

最需要我們克制的就是:過早打斷說話人。這不僅僅是禮貌的問題,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對方說的太簡單,自己早就清楚對方要講什么。可事實上,沒有人會一下子把所有的內容表達清楚,如果能夠抑制住自己想去打斷的想法,耐心聽下去,或許在講話的最后會突然發現,對內容的理解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另一方面,很多人想在一開始打斷,是因為在講者開始講時,總是最容易駁斥的。可這樣也會帶來相當的副作用,即讓自己進入排斥狀態。很多盲從者就是因為傾聽中更多的狀態是接收,而很多人認為不想成為盲從者的一個辦法是排斥。這當中的謬誤在于:接收并不等于接受。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接收信息,經過自己地深度思考判斷后,接受我們認為正確地那一部分。因為排斥永遠不能進步。

下面,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簡單地說,就是回顧和預期。

事實上,我們實際地記憶力遠遠低于我們以為的自己的記憶力。我們不妨想想,記住的東西是可以證明的,但是沒記住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也因此無法證明,是不是?因為它并沒有證據。我們不能指望自己的記憶力來幫我們記住很多東西,因此要通過多回顧來復習,來鞏固。

只有記得住要點,我們才能夠通過要點理清邏輯關系。而有效的理解的關鍵在于獲得“隱含的信息”,那么“隱含的信息”怎樣獲得呢?必須要通過深入的思考。首先需要對對方講述的內容進行區分,如果是事實,不妨以“該內容的真實性如何”作為切入點,如果是看法,那么不妨以“這個看法的邏輯來源是什么?”作為切入點來深入思考,相信我,深入思考的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并且驚訝于“邏輯能力超強”。

預期,是需要我們想想,講者下面要說什么。并且在此期間,我們要養成與講者共情的習慣。當我們幫助講者共情時,講者更容易進入傾訴狀態,能夠散發的信息就越多。對于聽者的我們,如果只是聽而不聞,那么對自己的時間無疑是極大的浪費。

在此,也分享一個技巧。當我們傾聽的時候,不能只聽情緒,更要通過聽邏輯上的反應實現有效的傾聽。至于具體的句式,可以從“你看我這么理解對不對......”開始。很多情況下,良好的交談變成了爭吵,其實很有可能是聽者的不恰當的回應,比如該回應的時候沉默,該肯定的時候武斷。

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傳統觀念告訴我們,你得知道自己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而李笑來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要努力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

尊重只能靠積累獲得。如果我們明明是對的,卻沒有人愿意聽我們的,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積累還不夠,那就繼續積累唄。所以說,攢人品這個說法還是很真實的。

蘇洵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后面還跟了兩句,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意思是:當一個人不被認為是“能說那話的人”,一般不大可能受到大家的贊揚,只要大家不“毀之”就好了。

也許我們都經歷過說話不被理解、不被合理評估和尊重時的苦惱和難過,然而,這些情緒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積累,埋頭前行,將軍趕路,不打小鬼。

以上系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讀書筆記,感謝笑來老師的思想指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