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氏來源

中國古代醫學文化是一代代圣哲先賢,在數千年與疾病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寶貴財富。明朝永樂年間,當中國藥界第一老字號“樂氏同仁堂”創始人樂良才手搖串鈴、走街串巷來行醫維生,他深知只有配方合理、療效才能顯著。

樂氏老鋪,創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樂氏第四代樂顯揚因治愈康熙隱疾,獲得了賞識與資助。康熙以“同心一意、仁民愛物、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御賜藥室名為“同仁”,成為“同仁堂”的肇始,就此結束樂氏歷代的鈴醫生涯。而樂顯揚不僅以“制藥一絲不茍,賣藥貨真價實”為宗旨,更致力于藥方的鉆研與修和。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樂家第五代樂鳳鳴精研各類劑型配方,整合、搜集“宮廷御藥秘方、樂氏家傳祖方、歷代驗方、古方配方”,耗時五年,匯集成冊,名為《樂氏歷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后由上萬首配方精選過濾,改良驗證后為362首,印制成《同仁堂藥目》。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欽定樂氏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八代皇帝使用,達188年之久。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 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命“京都同仁堂樂家老鋪”越過御藥房直接為宮廷制藥,慈禧太后欽賜“樂氏御供”的金腰牌,這是從古至今國醫藥界的至高榮譽。光緒十一年(1885年)宮中太醫院從樂氏《同仁堂丸散膏丹》秘方中,共計抄存102首于清宮秘方內。隨著歷史的進程,清王朝滅亡,同時也結束了樂家“御藥供奉”的歷史。然而,樂氏同仁家族尊崇的“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者,惟醫藥為最”的宗旨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德、善”卻得到了傳承與光大。在300余年的傳承中,供奉御藥使樂氏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獨具特色:“以仁為本,仁德至上的道德文化; 以義為上,義利共生的誠信文化; 以質為先,質量共贏的品質文化; 以人為本,人業共興的和諧文化; 以穩為重,速效統一的發展文化; 以進為榮,兼容并蓄的創新文化。”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世代弘揚。


1949年中國解放,蔣介石大舉敗退臺灣,帶走了不僅僅是黃金和國寶,還有大批的人才。帶走了故宮的寶物,在臺北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帶走了孔子后人,在臺北復建孔氏家廟;帶走了樂家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和樂氏家族最為核心的經典傳承《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手抄秘方本。樂崇輝在臺灣創立《樂氏臺灣同仁堂》,一直沿用樂家祖傳的藥材炮制和丸散膏丹的制作絕密工藝以及樂氏家族“修和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的祖訓,樂氏古法制藥工藝在如今依然發揮著奇效,創造著中醫藥界的奇跡。

留在北京的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在1954年實行公私合營,將同仁堂交予國家。向西方學習,將中藥西劑化,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階段。而當年遷移到臺灣的樂家十三代樂崇輝在臺灣一直沿用祖傳下來的秘方和手工藥制藥工藝進行生產經營,從未改變。

2014年,由于樂崇輝先生年事已高,他將祖傳配方傳于二兒子樂覺心。面對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最終促使樂覺心帶著父親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宮廷御藥秘方歸宗,持續演繹中醫藥歷史上的“中國第一堂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由來一聲笑,情開兩扇門!” 樂氏同仁三百四十多年的中醫藥傳承,成就了中華醫藥文化的發展!中國第...
    老馬識新途閱讀 5,452評論 1 2
  • 中國古代醫學文化是一代代圣哲先賢,在數千年與疾病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寶貴財富。明朝永樂年間,當中國藥界第一老...
    樂氏同仁閱讀 607評論 0 0
  • 青春十年,十年復十年,十年綠葉變杏黃,十年海水復朝藍,十年向往,十年蒼茫 你不在我身邊的每秒鐘,都像在和你談一場異...
    發清genius閱讀 2,268評論 0 0
  • 若想集聚和保存變革力量,一種積極的影響力和社會親密感是非常重要的,如希望、振奮、鼓舞、關懷、友誼、工作的緊迫感,以...
    喵皇后閱讀 20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