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自由寫作作業06:活出完整的自己,先從感受自己的感受開始

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卵生”的蟲蟻沒有情感,“胎生“的貓馬只有簡單的情感,”有色“的草木,”無想“的石頭,都沒有情感。豐富的情感是人類特有的,是固定在人類DNA中的特質。試想,你和其它眾生排隊來到上帝面前,輪到你,上帝說:”來吧,我來給你裝一副人類的情感系統。“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


“你有什么感受?”--剛接觸心理學的時候,常常被問到的就是這樣一句話,也是常常讓我感到反感的一句話,“什么感受?”--“沒什么感受” “什么感受?”-“感覺挺好的,感覺剛才那個同事說的挺對的。” 然后就被老師拍磚:“說感受!你剛才說的是想法,是判斷,不是感受!” 那時候最怕別人問感受,覺得怎么那么矯情啊。

在咨詢中,也照貓畫虎地來一句:你有什么感受?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問的真叫一個牽強,時機一定是驢唇不對馬嘴,不過,多數人面對這個問題也是一臉蒙圈,或若有所思,或啞口無言。

我們真的已經離自己的感受很遙遠了,我們真的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了,我們活在頭腦里已經太久太久。

因為從小,我們被指導去認識外部世界,什么是天,什么是樹,什么是藍色,什么是文字,什么是數字,但是沒有人引領我們去認識內部的世界。我們哭,大人說:“別哭了,哭不是好孩子。” 我們難過,大人說:“別想了,振作起來。”我們上小學了,學校教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是思想品德,講的是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和《論語》里的”溫良恭儉讓“,”克己復禮“意思差不多,后來變成了:德智體美勞,但還是沒情緒感受什么事。我們上中學了,知道了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人最高級的功能是理性。” 我們崇尚智力,崇尚思考。工作了,進入職場,我們認為職業化的態度就是“一切以事實和邏輯為準,不牽涉個人情感。”我們被告知要”喜怒不形于色“,否則就是不成熟。

就這樣,我們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并且習以為常,我們甚至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甚至不知道擁有感受是怎么樣一種體驗了。

人活著,就是活的一種感覺,不能感受自己的感受,就像一個沒有心的稻草人,容易被外在的人和境遇所牽引,同時也必然感受不到他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變得虛弱而膚淺。只有理性,人只活出了一半的自己,要讓生命變得鮮活,必須要活出自己的情感,讓情感在身體里豐沛起來,流淌起來。

沒有情感的人,就像一部歌劇沒有音樂,缺少打動人心的力量。想要感受自己的感受,先從允許一切感受存在的態度開始,要知道,所有的情感都是美麗的,是上天給予我們的禮物,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卵生”的蟲蟻沒有情感,“胎生“的貓馬只有簡單的情感,”有色“的草木,”無想“的石頭,都沒有情感。豐富的情感是人類特有的,是固定在人類DNA中的特質。試想,你和其它眾生排隊來到上帝面前,輪到你,上帝說:”來吧,我來給你裝一副人類的情感系統。“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參加孫瑞雪老師的電影觀賞課,課前她說了幾句話,具體的內容記不清了,只記得她當時流淚了,然后隨著話題的變化,淚水也就過了,她表達的時候是那么自然,那么發自肺腑,不雕飾,不做作,不掩飾,部忸怩,當時我被她的話深深地觸動,同時也暗暗驚訝,原來當眾流淚可以這樣的坦然,這樣的真誠。

真實的生命不就該如此么?感受來了,要不要表達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感受是另一回事。要想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必須打開心,心的打開是需要訓練的,尤其是我們長期以來脫離自己的心很久的情況下。當我們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并能確認它,就是開始活出完整的自己的一個超級里程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