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貴婦—
老太婆坐在漂亮木房子的窗口下,指著丈夫破口大罵:“你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涂!老混蛋,你只要了座木房!快滾,去向金魚行個禮說:我不愿再做低賤的莊稼婆,我想要做世襲的貴婦人。”
于是,老頭兒又一次走到海邊,向著金魚行個禮,說:“行行好吧,魚娘娘,老太婆已經不愿意做莊稼婆,她要做個世襲的貴婦人。”金魚回答說:“好吧,別難受!”
老太婆的第三個愿望也實現了,老頭兒回去只見一座高大的樓房,老太婆站在臺階上,穿金戴銀,衣著華貴,一群勤勞的奴仆們正圍著她,忙前忙后伺候著呢……
【我們聊一聊】莊稼婆&貴婦人
「老太婆為什么又想當個貴婦人呢?」
「貴婦人穿的衣服好看!」
「除了衣服比莊稼婆的好看,貴婦人還有什么不一樣呢?」
「有高大的樓房,還有奴仆伺候……」
「老太婆以前是個莊稼婆,每天一個人忙著紡紗結線,周圍也沒有人。現在當貴婦人,有一群人圍著她,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
「嗯!」
「老太婆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想要活的有尊嚴。她覺得當個莊稼婆是低賤的,別人不尊重她。」
「……」
「在幼兒園里,寶貝想要老師和小朋友都喜歡自己呢,還是討厭自己呢?」
「當然是喜歡啦!」
「如果大家都說寶貝不好、不要寶貝一起玩,寶貝開不開心呢?」
「不開心!」
「不管有多少好玩的玩具,寶貝也還是會想要出去找小朋友一起玩,是吧?」
「是!」
「被小朋友粗魯地推倒時,是不是好生氣?」
「是!」
「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兒,沒有人理寶貝的時候,寶貝也會覺得不開心,對不對?」
「對!」
「寶貝是不是也喜歡被夸獎啊?」
「喜歡。」
「也想要爸爸媽媽陪?」
「對呀!」
「所以你看啊,除了吃東西、玩玩具,我們還想要得到別人的夸獎、受到別人的禮貌對待,和朋友一起玩,有爸爸媽媽愛,這些都會讓我們覺得更舒服,這就是“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
「我們想要的不只是那些吃的、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物質需求),還有尊重、關懷、友誼等等,這樣一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感覺到開心的東西(精神需求)。」
「哦!」
「老太婆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高檔”了,從物質上升到精神了。人人都會想要這種被別人尊重的感覺,就是讓人覺得自己很重要的感覺!」
「點頭」
父親節來臨,涵媽和涵寶一起做了手工賀卡,親手畫上畫寫下祝福,配上涵寶買的禮物,送給爸爸的時候,別提有多開心了,熊孩子第一次體味到付出也是一種快樂,而且是不一樣的快樂。于是,一起探索快樂,發現生活中的物質之樂、精神之樂、藝術之樂、技能之樂……比較了各種快樂的不同之處后,追求的東西越來越“高”了。
「爸爸收到禮物開心嗎?」
「開心!」
「爸爸抱著寶貝轉了半天?」
「哈哈哈……」
「寶貝開心嗎?」
「當然開心!」
「寶貝收禮物很開心,送禮物給別人也很開心!」
「對呀!哈哈哈……」
「開心幾顆星?」
「5顆!」
「還有哪些時候寶貝也覺得很開心呢?」
「買好吃的。」
「還有呢?」
「玩玩具。」
「看好看的動畫片。」
「還有呢?」
「講故事。」
「還有呢?」
「過節日。」
「還有呢?」
「……」
「看兒童劇的時候,開不開心?」
「開心!」
「阿姨夸寶貝有禮貌的時候,開不開心?」
「開心!」
「寶貝會寫自己的名字時,開不開心?」
「開心!」
「發現自己又長高了好多,開不開心?」
「開心!」
「好多好多的開心,是吧!這些開心都是一樣的嗎?」
「……」
「要是標星星的話,能打幾顆?」
「3顆、4顆、5顆、5顆、5顆……」
「做不同的事情帶來的開心是不同的,有的能開心很長時間,有的就是開心一下。吃一塊糖的開心多,還是跟小朋友玩半天游戲的開心多呀?」
「嗯……玩的多!」
「也有的時候,做的不好可能帶來不開心喔!小朋友們玩滑梯時有人不排隊的會怎樣?」
「大家都討厭他。」
「寶貝好不容易才堆好的積木房子,有個小朋友卻跑來故意推倒,還粗魯地搶走了幾塊,寶貝是不是好傷心好生氣?
「沒禮貌!」
「餐廳里吃飯的時候,有小朋友在大吵大鬧,什么感覺?」
「好討厭哦!」
「別的小朋友也都和寶貝一樣,不喜歡被人推、被人搶,不喜歡粗魯,喜歡禮貌、友好。如果想要別的小朋友對自己很友好,是不是也要先對別人有禮貌呢?」
「嗯嗯嗯!」
「比心」
『涵媽隨手記』:
為什么想要做貴婦?因為人不只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我想要受到尊重!
感覺上獲得快樂與滿足,有追求的目標就產生向前的動力,然而一味地沉湎于物質享樂又會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義,因為物質享受并不是人唯一的需求,且不是主要的需求,幸福也不是物質享受欲望的滿足,人與動物不同,人還會追求更加高尚的東西。
精神世界的享受意義遠遠大于生理上的,空虛的頭腦就像空虛的肚子一樣,要填滿一些東西才能讓人滿足。就像食物成為身體的營養一般,作為積極的人,我們不會忘記每天的精神糧食,即“精神追求”。如果能充實脖子以上的部分,就永遠不愁填飽脖子以下的部分,甚至不必憂愁生活中的經濟財務問題。
我們沒有必要通過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以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物質財富的增長并不與我們幸福感的提高成正比。
實際上,存在多種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的途徑,許多途徑都比努力賺錢、盡情消費更直接地通向人生幸福。
一切真正追求精神超越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走更有創意地追求意義的道路。
“美好生活”的概念起源于亞里士多德,它指的是人們在擁有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和住房)之后,經過深思熟慮會選擇的生活方式。
欲望在低等動物中是生活的主宰,但當我們探求人類歷史的基本原則時,我們必須研究努力和活動的形式的變化。
最可怕的不是一時的物質短缺,而是長期的精神無聊,不知所需、無所事事才是最大的貧困。因為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具有層次的,物質之上還有精神需求。比如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感到愉悅和尊嚴,還有那些諸如尊重、友誼、榮譽心等等決不可少的東西,都無法通過金錢來衡量和實現。若是一味沉迷于物質性的滿足,則很容易陷于空虛。缺乏追求或目標的生活是空虛的,而物質的積累并不能填補這種空虛。我們每一個人,生來就有發揮自己能力做出創造的需求。
就像馬歇爾說的“發揮和發展活動的欲望,遍布于社會中每一等級的人。一個欲望或需要的滿足不過是向某一新的追求前進了一步而已。在人類進步的每一階段中,人類注定是要進行設計和發明,從事新的事業;而在完成這些新事業之后,還要以新的精力從事其他新的事業。”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能愉悅人心的一切,都存在有邊際效用遞減的法則。并且,僅靠先天的“得到”的滿足感去獲得快樂,不免會讓快樂本身變得狹隘、快樂的獲得途徑也變得狹窄。就像年少時的味覺習慣一旦養成,成年后再也品不出其他美食的味道。
人一旦把自己變成一個缺乏生命和感覺的、單純的物質性消費軀體,就會敏感盡失。真正有價值的快樂,未必全是物質,更可能是物質以外的東西。
事實上,讓人感覺良好的來源有很多種,快樂的層次多樣,快樂的感覺也需要訓練。一旦觸發出多維的快樂通道,快樂勢必如同點線面的黑白平面畫升級為VR電影一般精彩紛呈。
快樂的人不會坐等快樂出現,相反,他們會為快樂進入他們的生活創造機會,運動和挑戰為生活增添快樂,尊嚴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