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離不開思辯,經由思辨而抵達生命的安頓。思辨進行得越深入,對人生的領悟得越深刻。
怎么才能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呢?畢竟他們才初一,很多孩子還很感性。
我想到了挖坑。他們很好勝,自然不想被糊弄、被忽悠,但由于“年幼無知”可能被騙,然后再悄悄的或者大聲的告訴他們已經被騙,激起他們的憤怒,促使他們積極的從坑中上爬,然后與我決一死戰。
好,就這么辦。
柏拉圖的理型是一個容易誤解的概念,柏拉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對相應“理型”的模仿,所謂的“理型”其實是一類事物的“觀念”,即是一個完美的觀念存在,人們根據這種觀念而創造萬物,包括真善美。但由于翻譯的問題或者理解的偏差,容易把它想象成一個實物,在天上的一個完美的實物,而無法理解它是一個觀念——關于這個事物的相當于概念的一種抽象概括。容易混淆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頭腦中只承認一種實體,即物質性實體,而忽視另一種實體,即精神(思想、觀念等)的實體,或者知道這存在,但弱化了其價值。一看到“型”,很自然的就想到一個實物。
學生看完書中的關于柏拉圖的闡述后,我問,假如用一個詞語概括柏拉圖的思想,是什么?
學生的回答比較集中,一個理型,一個永恒。
雖然后者是缺乏深入思考的結論,但畢竟也抓住了理型的特點。
我開始挖坑。好吧,你們找的不錯,應該確定一個,但不急,我們不妨先理解一下“理型”的含義。書中講到姜餅人餅干都是從一個模子里制造出來的,雖然造出的姜餅人不完美,但這個模子是完美的。這個模子就是理型,對吧?我在放肆的誤導。但畢竟有個別反應快的,“老師,你那模子也能壞啊?也不是永恒的啊?”“我可以做成金子的,它怎么會壞?”我明顯在強詞奪理,加深誤導。學生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而且還有很多學生在附和我。我笑而不語,加深那挑戰者的尷尬。
我加深誤導,同學們看我手中的筆,它不是完美的,你看這個部件,一點都不緊,但制造這個筆的模子卻是完美的,那個模子,就是理型。同學們明白什么是“理型”了吧?
“明白!”幾乎異口同聲。
“恭喜你們,你們都掉進我挖的坑里了!”我一臉壞笑。
學生們面面相覷,然后無奈的面向我:“你太壞了!”
“沒辦法,你們辣么多腦袋都沒發現我在挖坑,掉下去是你們智慧不足。要下課了,等你們下節課爬出坑來。”我繼續激惹他們。
在接下來的幾個班里,我都如法炮制,均獲全勝。
課后有不甘被坑的學生,大致指向了永恒和觀念,但我硬硬的頂回去:“我說那模子就是永恒的啊!”我這是胡攪蠻纏,意在讓他們進一步堅定自己的看法,看著他們半信半疑的走開,我還是不忍,就補充了一句,你的思考方向是對的,繼續思考。
我等待著下一節課。
課前候課時,幾個學生跑到我面前,啊,哲學課,哲學課不困,哲學課好玩……然后笑嘻嘻的跟我開玩笑。上課鈴響了,在正式開課前,我重復了一下上節課的內容,為防止學生遺忘,我讓學生再瀏覽一下教材,看書上怎么說,能否用書上的語言駁倒我。我同時投影出一幅圖片,其中有文字:“你隨便說,看我怎么懟回去!”旨在增加氣氛。
幾分鐘后,開始有學生反駁:
“你說那理型在天國,既然天國不能到達,那就不是實物。”
“我覺得理型是人看實物時的潛意識,即對這類事物的標準。”
“一個實物,再怎么完美,也不可能包羅一切,也就是不可能是完美的。”
“任何實物都處在變化中,不可能是永恒的。”
……
我隨后分析了這些觀點的正確性,講到“實體”之內涵,在哲學上,凡是實際存在的就是實體,它分兩類,一類是物質實體;一類是精神(思想、觀念)實體。同時,還要加一點,即所有的物質實體都不是永恒的,根據物理原理(初一學生還沒學到),根據赫拉克利特的理論,“萬物都在流變中”。那永恒的,不可磨滅的實體,就只能是觀念。
我恭喜他們跳出坑,他們一邊鼓掌,一邊很恨的說,我們登山了,把你推到坑里吧?然后就是狡黠而天真的笑。我說好啊,只要你們有能力,不過,不是靠武力,而是靠這個,我指指腦子。他們不服氣,你等著!好吧,我等著。
再見面時,我就成挖坑老師了,有的簡稱為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