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總是會以當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2、對孩子來說,溫和而堅持的媽媽就是合適的。
3、世上沒有一種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情。尤其是時間,金錢,完全是選擇問題。當你的內疚足夠大,你自然會減少工作量,減少應酬。當內疚并沒有讓你做出改變時,至少可以說,內疚沒有你內心的某些其他需要重要。不管媽媽最終做出的選擇是什么,沒有人可以批評她,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4、養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問題。
5、好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
6、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只是,教育二字帶來的強大使命感和緊迫感讓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系,后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且不論究竟是誰幫助誰)。
7、專注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不是根本之道,你處理了孩子的一個偏差行為,往往過了不久,第二個偏差行為又會出現。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系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就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
8、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也無法展開!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生命有無窮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沒有心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心理力量也只能奄奄一息!
9、父母如果能夠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重視,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肯定,贊美和認同,用自身作為規范,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特長,獲得快樂和自在,如果他們初始來到這個世界的狀態!
10、我們常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最好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