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你自己內心對于你選擇的肯定

前幾天看到一個這樣的微博,在《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描寫梵高回到現代的小短片。當梵高親眼看到人們欣賞他的畫作、親耳聽到有人對他的贊譽,頓時熱淚盈眶。于是得出了結論:終其一生,我們所追求的,不過是世界的肯定。

面對這種結論,我只想說: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對,是罵人的話。

按照這個結論,如果梵高最終沒有被世人認可,他就應該扔掉畫板,折斷畫筆去做個成功的房產經濟?得了吧,如果梵高沒有被世人認可,他也會堅持自己的繪畫道路。

梵高就像是一只不愿意被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在“那些鳥兒”的眼里他什么都不缺,所有的必需品他的籠子里都有。“那些鳥兒”覺得這種日子簡直太棒了,為什么還要掙扎。“那些鳥兒”還會告訴你:放棄吧,這就是生活。何必去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就好好的呆在籠子里多好呀。

這個比喻不是我提出的,是梵高自己說的。在1880年7月他寫給他弟弟的信里是這樣講述的:

如果你不把我看成那種游手好閑之人,我會非常高興。即使游手好閑者也有不同的類型,有種人因為懶惰、卑劣、缺乏個性而碌碌無為。如果你愿意,可以把我看作這類人。也有另一種人,盡管他們的內心被強大的渴望所驅使,但現實不可改變,他們不能為力,就像被囚禁了一樣,所處的環境缺乏創造所需的土壤,是他們無所作為。

這樣的人不是總能確定自己要做什么,但他本能地感到:盡管如此,我必然有擅長的事情,我必有存在的意義!我知道我會成為一個不同的人!只是我如何能成為有用之人?應該怎么做?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但我身上能閃光的特質又是什么?

這是意義完全不同的游手好閑,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我看成這類人。

春天的時候,籠子里的鳥兒躍躍欲試,它知道自己生來擅長某事,也強烈想要去做,但又無法做到。但是那是什么?它卻無從知曉,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其他的鳥兒都在筑巢,孵化、哺育雛鳥”。于是它用頭去撞籠子,籠子完好無損,它卻因悲傷而發狂。

“真是個懶骨頭!”另一只經過的鳥兒說,“它活的真舒服。”被囚禁的鳥兒沒有死掉,它活下來了,它心里想什么從不外露。它恢復了健康,陽光暖和的時候,它多少也會開心一會兒。然后遷徙季節到了,

它心中又一陣悲涼,“但是,”照看它的孩子們說,“所有的必需品,它籠子里都有呀。”

但對它而言,這個“都有”只能意味望著外面醞釀著暴風雨的低沉天空,心里升起對命運的反抗:“我在籠子里,在籠子里,所以我什么都不缺,蠢貨!我又一切我需要的東西!哦,看在上帝的分上,給我自由吧,像其他鳥兒一樣。

這里不是要說甘于籠中生活的鳥兒就不如要打破牢籠的鳥兒,因為我們無論做什么選擇都會遇到認同和不認同。與其聽從別人的認同不如跟隨自己的內心。

這里不是要說甘于籠中生活的鳥兒就不如要打破牢籠的鳥兒,因為我們無論做什么選擇都會遇到認同和不認同。與其聽從別人的認同不如跟隨自己的內心。


注意,這里不是要灌雞湯。這里我們要講知識。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選擇理論里面的效用原則

你在A和B之間選擇了A,說明你喜歡A勝過B,你從A選項得到的效用就多于B選項的效用。這句話講人話就是:根本沒有正確的選擇,只是我們努力讓我們的選擇正確。

跟經濟學一樣,選擇理論的前提條件也是人是自利的。所有選擇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欲望,這個欲望不同于原始欲望的地方就是選擇是深思熟慮的欲望。如果完全拋開人的欲望本身做出的選擇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知道,像梵高這樣獲得全世界認同的畫家并不多,簡直就可以稱得上稀缺。在梵高寫給他弟弟的信中,提到的畫家比如安德烈、霍普布魯維爾斯、倫勃朗、朱爾斯、古斯塔夫、亨利鮑頓、巴爾格等等。我相信這大多數你都沒有聽過。

我相信能夠支撐他們持續在繪畫道路上前行一定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同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那些世人的認同。

這里我們就要點題了,所謂偏執狂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就效用原則而言,你對你選擇的堅持越久,你獲得的效用就越大。這個效用不是金錢,不是地位,是你的自我認同。

最后安利一位我認為同樣活的成功的人-Vivian Maier。安利她不是因為她的照片在死后被很多人認同。安利她是因為她的為自己而活的選擇.

希望每個有夢想的人都可以實現實際的夢想然后順便把錢賺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