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你,千千萬萬遍。”好浪漫的一句話,想起剛開始讀《追風箏的人》時,覺得它陌生、陰暗、沉重、無趣,但是真正完結再串聯起來還是會被頻頻戳中淚點。
? ? ? ? 作者為我們分享了一個忠誠、善良、勇敢的阿富汗男孩的形象——哈桑,他堪稱為完美的朋友。他不僅在生活中細致地照顧阿米爾的起居,更能在阿米爾受欺負時挺身而出,其實他自己也很怕的,還要時不時地替阿米爾背鍋。最重要的是,哈桑總是能夠看穿阿米爾,他支持和保護著阿米爾的精神世界,他會認真傾聽阿米爾所講的每一個故事并表達出毫不造作的喜愛和夸獎;他講給阿米爾湖底鬼怪的夢,鼓勵他參加風箏大賽并幫助他最終獲得勝利;他為阿米爾緊緊抓住藍風箏不放手;他明知阿米爾的背叛和誣陷,還是在離開前最后一次救了他……
? ? ? ? 整本書中我大部分的感動都是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帶給我的,準確地說,即使他成為了丈夫和父親,他言行之中所閃爍出來的光輝都是燦爛耀眼的。哈桑沒有刻意去追逐至善至美,一切的一切,僅僅是因為它們從來就一直深深地植根在他的靈魂里。
? ? ? ? 那么阿米爾呢?在我看來,阿米爾真的是很幸運,從出生起,他的一切就是被別人羨慕的,故事中的小朋友們羨慕他的好爸爸、大房子、生日宴會、玩不完的玩具以及锃亮拉風的自行車,故事外我這個大朋友羨慕他有哈桑這樣真誠勇敢的好朋友和拉辛汗這樣睿智犀利的人生導師。即使犯了錯,他還是可以找到借口來寬慰自己,雖然那不是真正的解脫。即使縱容別人傷害哈桑,他還是獲得了原諒,哈桑最終還是回到家中為他守護父親的大房子。即使他企圖視而不見,親愛的拉辛汗還是為他指引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 ? ? ? 不同于那些耳朵里面除了槍響再沒有其他聲音的阿富汗孩子,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充滿無與倫比的快樂,他們一起閑逛、捉迷藏、放風箏、看電影、折磨昆蟲,甚至一起追逐過路的游牧民族。阿米爾對哈桑的友情停留在一起玩耍時的歡樂,而哈桑之于阿米爾,卻是無言的犧牲、成全和守護。他們倆之間,哈桑這樣單純誠實的性格似乎更像是生活在優渥家庭里無憂無慮的少爺、學校課堂中背誦著《古蘭經》的小孩。
? ? ? ? 而親愛的阿米爾過于敏感,所以他拼命想證明自己來贏得父親的疼愛,同時這份愛不可以與哈桑分享。他是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唯一的一次挺身而出,在塔利班阿塞夫的大房子里,竟還是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關鍵時刻解救了他們。但是我們不能說阿米爾是懦弱的,他的良知讓他始終帶著一種負疚感在生活,在時隔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他骨子里的剛強使他重返故土,站出來,完成當年未盡的勇敢。所以說有些路必須得要自己走,成長是沒有捷徑的,正如他的父親所說的那樣,阿米爾的問題恰恰在于總會有人替他挺身而出。
? ? ? ? 讀完之后,收獲真的還蠻多,除了那個陌生的國家和那些并不了解的人文、歷史,我還目睹了一位騷動不安的少年的自我救贖。自救之路太過煎熬困難,所以最好還是別犯大錯,少犯小錯~幸運的是,在書的結尾,初春的陽光中,成年的阿米爾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追逐那只樹頂高高之上飄搖的斷線風箏,冬天的積雪正在一片片融化。
? ? ? ?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無法想出比譯者更為精準透徹的理解:“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 ? ? ? 回歸到平淡的生活之中,還是想問誰是會為我千千萬萬遍的人?爸媽打電話過來“在學校注意鍛煉身體,學習別太累”,朋友們發微信說“早點睡,熬夜對手機不好”,以及那些所有聽我千千萬萬遍說著廢話的人兒~
? ? ? ?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細節,但是有些東西永遠也不會被偷走。
(我知道我寫的不好,但是我改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