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中原名山中我登過的只有衡山和黃山,可是這次去西藏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五岳”平均海拔才一兩千米。對于西藏的群山來說,它們不過是平原地區的小山丘。真正對海拔這個概念有體會是這次來西藏,高原上海拔三四千米的雄山峻嶺比比皆是。轉山轉水,親自走過這一路,才算對山有了深刻的認識,“世界屋脊”也才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詞匯。這大概就是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道理吧!
——題記
按慣例,先奉上文檔結構圖
世界屋脊——從飛機上俯瞰地球
拉薩 貢嘎機場 5月9日 晴
終于聽見要準備登機的廣播了,我迫不及待地趕上隊伍,通過檢票,跳上擺渡車,爬上登機梯,在可以看見機翅的絕佳位置自拍一張,然后迅速進入機艙落座、卸行李、系安全帶,閉目養神靜靜等待飛機啟動、助跑、起飛、爬升。原本還想再從空中俯瞰整個拉薩城,可惜因為不靠窗什么也沒見著。經過短暫的急促爬升和氣流導致機身的顫動,飛機很快鉆進了平流層,開啟定速巡航。廣播再次響起,我戴上墨鏡、解開安全帶,在后排重新挑了一個靠窗的位置,以便更好地欣賞機上的風景。不料,這竟成了整個旅程中的高潮部分。
綿延的雪山仿佛一個一個冰錐被我們踩在腳下,無邊無際的白雪像披在山峰上的“奶蓋”,又從容地似雪白的哈達鋪開在整個高原的群山上。
飛機在云層間穿行,刺目的陽光從頭頂呈九十度傾瀉而下,大地在雪山的反射下被映照得通體透亮,每一座山峰的形狀都明晰可見。流云卑微地移動,其下是縱橫交錯的溝壑。一片碧綠的湖泊從山谷的罅隙中映入眼簾,只一眨眼便又消逝不見。它猶如天神失手遺落的翡翠,不輕易示人,靜靜鑲嵌在杳無人煙的山谷里,只在幸運的人來時才在陽光下放出瑩瑩的綠色光芒。我把這當作幸運之神的偶然降臨,高興之余,又不免疑惑,它或許是我們曾經在路上尋訪過的一個湖泊,然烏湖或者巴松錯?
從大腦短暫的空白中抽離出來,我跟空姐討了一杯可樂加冰,喝完繼續思考。三個多小時的航程眨眼就會過去,可是這條路在地面上卻走了十來天。我幻想自己從太空往下俯瞰地球,目光觸及這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山、圣湖、數不盡的荒原、草地和蜿蜒匍匐在大地仿佛沒有盡頭的公路。這就是過去十來天我們走過的所有旅途——汽車不知疲倦地攀上高山、馳過荒原,在群山雪峰間迂回穿梭,車窗外的風景千轉百回、百看不厭。這一路,我們既經歷了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也品嘗過烈日暴曬和炎熱高溫,既看慣了藍得澄澈的天空,感受曠野凜冽的風,也體會到氧氣稀薄的空氣和如霜般清冷的早晨;既親眼目睹攝人心魄的雪山湖泊,也領略了長途跋涉的精疲力竭。
日行千里,不辭勞苦,所為何來,所得何處?是否每個人都在心懷忐忑和疑惑中尋找到本次旅行的意義?
西藏如畫卷般展開
5月下旬寫于湖南長沙
點亮手機屏幕,回顧那些照片,恍如隔世。走下飛機的一剎那間,我竟然有一種從失落的荒原穿越回生機勃勃文明世界的幻覺。猶記從成都出發的明媚的下午、翻越四姑娘山時四處飄飛的雪花、夜宿雨后的丹巴藏寨在清晨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霜降的清晨凍手凍腳的色達;318國道碧藍的天空和遼闊的大地;進入西藏地界后林芝、昌都地區如畫的風景;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等大小寺廟……
高原的風景是一筆簡筆畫——粗獷、黑白、空曠和荒涼,鋸齒般交錯的山峰連綿不絕,一半是黃褐色的巖石一半是荒草地,藍得澄澈的天空、踽踽前行的牦牛、匍匐朝拜的藏民;高原的風景又是一副水彩畫——紅綠黃藍交錯、色彩斑斕,林芝地區美不勝收的綠野、淙淙的溪流,雪線以下綿延不絕的亞寒帶針、闊混合林帶,草叢間低頭覓食悠然自得的藏香黑豬。
西藏歷史也是粗線條的,這是偏遠、遼闊、貧瘠的西部,是空氣稀薄人煙稀少的雪域高原,但卻絕不是世外桃源。文明之光姍姍來遲,讓這高原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最終載入史冊的卻少之又少。
來到拉薩,我才了解到,直到公元七世紀,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才把西藏納入中原文明的事業。她帶去了文明的火種,并幫助松贊干布領導吐蕃王朝取得全盛,也由此在西藏的歷史長河中投下巨大的身影。
日光之城拉薩——羊馱土的地方
拉薩 城區 5月8日
拉薩,又稱“熱薩”,在藏語里是“羊馱土的地方”。相傳當年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為建造大昭寺選址——將原為一片湖泊的所在地——羅剎女的心臟位置確定為建造地,于是請來羊馱土填湖,并由大昭寺而建設拉薩城,最終奠定了今天拉薩的格局。拉薩因此而得名。
如果除去游覽布達拉宮的一天,以古城八廓街、大昭寺為核心的拉薩主要景點花上一天時間綽綽有余。八廓街上保存著漫長的歷史、輝煌的建筑、古老的產業和獨特的風情,每天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虔誠的藏族人民。
因為行程緊張和游客限流的關系,我與布達拉宮失之交臂,無奈選擇在短暫停留期間游覽大、小昭寺、附近的大小寺廟以及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關于吐蕃王朝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布達拉宮起源以及宗教源流(藏傳佛教)的典故不勝枚舉,它們附著在一個個具體的景點上——建筑、佛像、朝拜禮儀等。只有親身前往,才能把實物和傳說一一對應起來。
在清朝駐藏大臣辦事處的游覽,讓我通過眾多陳跡了解西藏的歷史。依我看來,歷史上拉薩曾存在至少三個權力中心——布達拉宮、大昭寺和八廓街上的清朝駐藏大臣衙門。布達拉宮曾是宗教、世俗權力中心的集合體,大昭寺和駐藏大臣衙門則分別是前、后者。圍繞三者之間的歷史人物、事件眾多,他們穿越時空,橫亙在時間的長河中,在遼闊的西域上空引人無限的遐想。比如西藏叛亂、金瓶掣簽、抗擊英軍等等。在看到1905年,藏族人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一段歷史時。記憶里打撈起許多年前觀看影片《紅河谷》的情形,成為這段歷史最有利的佐證。
實地游覽印象最深刻的是拉薩城的日照強度
初入拉薩城已近晚上八九點,太陽似乎仍未落下,余暉映照西邊整片天空,把拉薩城的影子拉得又黑又長。或許是因為同緯度地區海拔最高的緣故,這里氣候干燥,白晝酷烈,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日光如瀑布般傾瀉而下,淹沒了這座城市的大小角落,“日光之城”因而得名。對于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人們而言,陽光是暴君,是雪域高原格外的恩慈和眷顧,藏族人民因此被塑造出深嵌入皮膚的赤褐色外表和堅忍不屈的民族性格,也因為腮頰上奇特的“烙印”,他們無一例外都擁有高原人獨有的醒目的“高原紅”。
陽光同時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外貌和建筑風格
所有的建筑物的窗口(包括布達拉宮)無一例外地開口小、進深大,由石塊壘砌的墻壁被砌得足夠厚,以便夏季遮蔭納涼、冬季防風保暖。在青旅,聽在此旅居半年的一位廣東大哥介紹,“拉薩最好的時節是冬天,陽光溫和,氣溫也不似現在這么炎熱,游客寥寥無幾,適合四處閑逛或者安靜地喝喝茶聊聊天。”我認為他的話至少一半是對的,因為我在這待上不到一天就已被弄得精疲力竭,就連街上的狗都被陽光曬得悄無生息,沒了生氣,唯有趴在地上吐舌頭。
亞丁神山——壁紙級風景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 5月2日
“亞丁三神山聳立在大地,如匕首般刺破蒼穹。那終年不化的冰川,像是在抵抗時間的流逝。”
整個旅程中惟一的一次徒步、也最有挑戰的地方莫過于海拔接近四千多米的稻城亞丁景區。我們從海拔三千米的高山草甸向海拔上升的高原圣湖進發。這是一場艱苦的考驗,迎接我們將是暴曬的烈日、強勁的大風低溫天氣、崎嶇的山路、懸崖、高海拔稀缺的氧氣以及饑餓、干渴。這是對所有人體力、耐力和毅力的一次終極挑戰。
進入景區大門時已近九點,要想抵達核心景區,必須先乘坐游覽中巴車走約一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接著徒步大概3公里,穿越一段山腰的緩慢爬坡路,再搭乘景區觀光車,最后還需要徒步六公里。
在排隊等觀光車的間隙,我們就已經遠遠看見了雪山。俗稱“三神山”的三座雪峰是亞丁最負盛名的美景之一。觀光車穿過稀疏的原始森林載著我們來到一片開闊地,呈現在眼前的是草原、溪流以及高大的雪山。時近正午,陽光直射大地,卻沒有帶來絲毫溫暖,相反,招待我們的是肆無忌憚的風,它橫貫整個草甸,像在自家客廳一樣橫沖直撞,把我們吹得東倒西歪。
觀光車的終點就是我們要徒步的起點,在海拔四千五百多米的高原上,向三神山進發,開始最后長達6公里的徒步,目的是走向稱為“牛奶海”的湖泊。走在草甸上,我們發現高海拔地區的春天似乎來得更晚一些,即便到五月,草原上似乎還沒有完全展現勃勃生機的跡象。腳下的草還沒有返青,呈現黃褐色。穿過草地時,只看見少數先知先覺的野花孤零零盛開在光禿禿的草原上。幾條淙淙的溪水按部就班地流過,似乎并沒有帶來冰川融化、大地回春的喜訊。
高原徒步——半個橘子半生回憶
稻城亞丁 5月2日
“旅行喚醒所有感官,遠足和漫步讓人心曠神怡,徜徉自然精神煥發。”
烈日之下,光禿禿的地面被炙烤成褐色。在這樣的風景中神山的外貌就如同山坡上的堡壘,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巨大的山峰,一半隱藏在群山和白雪之間,高聳的山峰像鋸齒一樣刺向蒼穹,皚皚的白雪像披著的雪被——那是終年不化的冰川,這冰川在陽光直射下格外醒目。看起來這不就是蘋果電腦桌面上壁紙一樣的地方,人跡罕至才得一見的奇景。
我們像螞蟻一樣行進,不僅是因為稀薄的空氣的緣故,還因為大地的荒涼和空曠。主峰就在眼前,仿佛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山峰、冰川、流云在光影的交匯之下呈現出百般變化,只有冰川一如既往地泛出幽幽的淡綠色。經過漫長的徒步,我們才抵達半山腰。原本以為景區沿途會有補給,不料這里與其他國內景點大為不同,除了用作游客乘省力的馬匹,沿途無一處提供食物和飲水。就在又累又渴之際,路邊一位陌生游客分享出半個橘子,我不由分說塞進嘴里,這一瓣甜美地綻放,滋潤著干渴的嘴唇,刺激著我疲憊的身體和跳動的心房,簡直妙不可言,這或許是這輩子吃過最甜美可口的橘子。
在半山腰休息少頃,往上望是碎石嶙峋,往下看是懸崖幽谷,一個不小心就會摔下去。心下無比糾結,繼續往上爬,卻不知終點距離幾何,原路折回又心有不甘。思忖片刻,只得咬牙繼續前行,努力完成這場對體力的終極考驗。終于,經過漫長的最后一公里,我們順利抵達被稱為“牛奶海”的圣湖,純凈的湖水呈翡翠色,并且隨著湖水的深度呈現不同濃度的綠,仿佛一瓶被打翻的牛奶倒入了澄澈的綠湖里。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當世間罕有的絕美風景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你會輕易忘掉此前旅途的疲憊。
和我們一同接受挑戰的還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馬拉松運動員。這天恰逢亞丁舉辦高原國際馬拉松挑戰賽,組織者似乎有意把這條觀光路線作為馬拉松的路線。作為游客的我們,不時與來自各國的參賽選手擦肩而過。只見高大巍峨的雪山高聳在天邊,一群馬拉松運動員艱難穿行在草甸和山坡上,在攀爬的半途,常常和游客們不期而遇。我們由衷敬佩于他們的體育精神,和敢于挑戰自我的意志力,沿途路人無一不在為他們喊加油。這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除了送給運動員,或許更多地還指向自己。
成功抵達終點后沿原路返回,這回雖然輕松,卻難言快樂。走出三神山,體力瀕臨崩潰邊緣,就在離開高山草甸的盡頭、接近游客觀光車的終點,我突然涌出一股想哭的沖動。三座雪山就一直這么屹立著、注視著我們。我們走了一天,都沒能走出他的視線。我抬頭仰望,感覺他們神一般的存在,也帶給自己深深的沮喪和挫敗感。在這地球上、這雪域高原,他們或許早已屹立千年。而我們的生命不過漫長時空的一朵曇花。只有在大山腳下,人類才能感知到自然的偉力和自身的渺小。即將離開之前,我最后一次回望這巍峨雄壯的大山,心中俯首稱臣、頂禮膜拜。
不久前,我買回一張要刮開才能看見的地圖,作為雄心勃勃旅行計劃的開始——期待有一天走遍全國,“解鎖”所有的省份。我把它穩穩地貼在墻上,期待旅行的足跡每走到一個地區就寫下點什么、收獲些什么。就像當初裘力斯?凱撒——羅馬帝國的統帥發出的豪言壯語:“我來到,我看見,我征服。”可是,在走完亞丁后,我決定把改為:“我來到,我看見,我臣服。”
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只有通過長途跋涉之旅,你才會切身體會到地球的浩渺無垠;只有在最接近星空的地方仰望日夜星辰,你才能夠誠實地服膺于自然的偉力、地球的神奇!
“人類總是容易自以為是,被驕傲蒙蔽眼睛,在自然面前缺乏敬畏之心。他們遲早得為自己的傲慢無知、胡作非為而負責。”
然烏湖的魚
西藏昌都市八宿縣 5月5日
進入的西藏以后的第一處絕美的景致是然烏湖。離開昌都地區八宿縣我們驅車一個上午來到了上然烏湖。游覽完湖景,就地選擇湖畔的一處藏族民居午餐。
我們把車停靠在一座由木頭搭建而成的兩層民居前,不遠處就可以望見碧綠色的湖水。氣溫降到了零度,彤云密布的天空開始刮起了冰雹,像撒豆子般傾瀉而下。我們趕忙躲進小屋里,柴火很快被點燃,大家瑟瑟發抖圍爐跺腳。不一會兒,窗外飄起了雪花,爐中柴火熊熊燃燒著,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這是入藏以來經歷的第一場雪,我在清冷的空氣里,嗅到雪花的味道,恍惚間似乎進入了冬季。在這高原的五月,第一次觀賞到鋪天蓋地的雪花四處飄灑,落在湖水里、屋頂上和天地間。一切仿佛空寂下來,萬物失去言語,不由得想起《水滸傳》里林沖風雪山神廟的場景——一種獨自面對冰冷世界的絕望和孤寂,抑或空山人語的禪。
據說,西藏高原上湖泊廣布,燦若星河,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湖群。然烏湖是此行經過的少數幾個湖泊之一。出于對當地習俗的尊重,我們沒有品嘗到然烏湖的魚。似乎在藏族同胞看來,干凈的湖水代表潔凈,沒有污染,而“天葬”和“水葬”都是人死之后,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回的轉換方式,禿鷲和魚都成為重要的轉換載體。在色達,通過團隊表決,我們最終沒能去親眼目睹“天葬”,在然烏湖邊也沒有把魚點出菜譜,作為入口的饕餮。這或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自覺吧。
林芝奇景 集天地氤氳自然之美
林芝地區是整個路途最愜意的一段。離開昌都地區不久,沿途的景致變得異常秀麗。山依然挺拔雄壯,卻漸漸朗潤起來,水也綠起來,雪山以下的亞寒帶的針葉林密集地鋪展在山坡上,再往低處出現了闊葉林帶,高矮低垂的綠色讓我們目不暇接。
或許是因為林芝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波密縣地處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喜馬拉雅山東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擠壓讓這個地區的高山朝南邊開了一個很大的豁口,而在東西兩座山系之間又留出了一條南北向優越的空中通道,這讓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以輕易進入青藏高原南部腹地,進而讓整個林芝成為雨量豐沛的林區、整個西藏的“煙雨江南”。
在波密縣城短暫停留期間,我看見清晨連排的白云從山的南邊逶迤飄來,像一條從天際拖出來長長的白練懸浮在小城上空、環繞在青山腰間。公路沿江西溯,夾江兩岸是遍布草木的綠油油的原始針葉、闊葉混合林帶。一路上遠山含黛,偶爾山間尚有白雪覆頂,近處的田野里青稞、小麥綠油油一片,油菜花田穿插其中,要不是遠處的雪山提醒著我們,讓人忘了這是青藏高原而非煙雨江南。司機體貼地把車速降下來,我們搖下車窗盡情享受這從雪山之巔吹來的溫柔的風。
在波密的清晨,偶遇才從墨脫返回的河南游客。照片里的雅魯藏布江雄偉壯闊,墨脫一路風景更為秀麗奇特。那里藤蘿、瀑布、雪山縱橫交錯,整個地面都被濃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而雄奇的雅魯藏布江就隱身群山之間。因未能親往,我只能想象雅魯藏布江在群山之間自西向東奔流不息,左沖右突,以百折不回的勇氣切割山體,卻不料在林芝突然拐了大彎的模樣——它在千般阻礙下掉頭向西南前行,流經孟加拉國,最終匯入恒河和印度洋。這結局,是無可奈何還是順從天命呢?
林芝就像小家碧玉般出現在遼闊壯美的青藏高原上,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簡直是上天賜給西藏人民最寶貴的財富。
旅行的陳詞濫調
5月13日寫于長沙
從西藏回來不少時日,卻遲遲沒能動筆寫游記。關于旅途的點滴經歷以及隨之而產生的相關話題久久縈繞,像滴在平靜湖面的水滴一樣在朋友圈中逐漸蕩漾開去。
“有沒有艷遇?”是諸多陳詞濫調的問候語中最多也最為有力的一種
的確,置身于信息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早已經具備在現實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數字世界之間隨時切換的能力——微信朋友圈就是明證。你在西半球的足跡,我在東半球隨時可以窺見。此前,旅途中最美的照片早已通過微信實時、定點投放,在朋友、同事、親人等不同圈層激起羨慕和嫉妒的“水花”,雖然收獲的都是點贊和回復。
他們幻想中的旅行總得添加一些玫瑰般的色彩才行,比如一個戀愛的故事可以包裝成這樣:兩個精力充沛的個人主義者被迫在一次探險旅行中同行,而他們似乎從見面伊始就互相憎惡;又或者兩個內向害羞的靈魂,在旅途中互生好感,卻又羞于明言,在一次聚會上二人皆被冷落一旁,沒有別人可以說話,如此等等……
面對這些關切聲音,我想答案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這的確讓人沮喪)。就在這時,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
輕了六斤?
5月20日寫于湖南長沙
什么?輕了六斤?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錯,體重秤上明白無誤地顯示著。難道,這就是本次西藏之行的最大收獲嗎?
從成都到拉薩,我們花了十來天時間,橫貫四川西部,途經四川的阿壩、甘孜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市、林芝市、拉薩市,驅車經過兩千多公里,最終成功平安、順利地抵達拉薩。的確,離開成都平原,我們先是翻過了風景秀麗的四姑娘山,接著沿著溪谷在崇山峻嶺間穿行;次日,海拔隨地勢的上升而一路攀升,我們又開始翻越寬廣的戈壁荒原和險峻的高山。
這一路,我們一行十人從平原來到高原,從低海拔走到高山上,從富饒豐足走向貧瘠荒涼,從人口稠密走向人煙稀少。經歷一天四季,大風、嚴寒、酷熱、暴風雪和冰雹接踵而至,從初上高原的不適應——呼吸急促、手腳尖發麻、暈車嘔吐、發燒等輕微癥狀,到漸漸能夠對抗酷烈的陽光暴曬,在色達的寒夜、次日霜降的清晨安然無恙,在亞丁低氧的高原忍饑挨餓艱難前行但最終都圓滿完成。
這些都付出了額外的體力、克服重重的困難,然而,藏區的飲食不算可口,無論是第一晚暴雨寒夜讓人興味寥寥的藏寨私房菜,還是沿途各個汽車餐館的匆匆接待,似乎都填不滿空空如也的胃,難以及時補充恢復體力。
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沿途各縣,我們原本不應當奢求吃好,可是旅行跟美味難道不應該相伴而行么?
“無論點多少個菜,都敵不過家鄉的家常小菜。”
旅程的第六天,在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縣的賓館頂樓,我聞到臨時工棚用菜籽油炒西紅柿炒蛋,突然懷念起家鄉菜的味道。
在稻城亞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半個橘子。哇,那真是我這輩子吃的最甜的橘子。在食物耗盡且一路無補給的情況下,饑渴的身體做出了正常的反應!
自處與他處——修煉之旅
5月9日、16日寫于湖南長沙
旅行總有結束的一天,大家就像完成一次冒險,然后各自回到熟悉的環境。然而,這冒險,不光是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走進荒原、欣賞到奇特的風景,還在于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也是一次社交上的冒險——和一群陌生人平安無事地度過十來天,你應該怎樣處理跟他們的關系,在遭遇利益紛爭和重大決定時該如何選擇?堅守?妥協?折衷?溝通?調和?
這次加入本次團隊和團隊成員的相識、相處,讓我想起了電視劇《行尸走肉》和《西游記》的一些故事。前者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更像一部紀錄片——假如這個世界突然被毀,一群現代人被猛然拋回到蠻荒世界,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性格各異、利益交織的人群,他們該如何自處?是選擇各自為戰,還是學會團結協作,協作又該遵從怎樣的法則?誰會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他/她應該具備哪些優秀品質?民主是最好的社會組織形式嗎?
回想到此次西行的一群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既有為人父母的長者,也有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既有厭倦平淡如水工作奮起跳槽的伙伴,也有創業多年的孤膽英雄。因為這次共同的旅行——可以稱之為“緣分”的東西,大家才走到了一起。雖然路途中曾發生爭執和意見不合,但大家坦誠相待、團結互助、彼此珍惜,一起在優秀的女隊長的領導下,大家發揮所長,圓滿、平安完成了這次旅行,也留下了各自珍貴的回憶。
在回來后的當晚,我重溫了《大話西游大圣娶親》。對影片中的大圣或者說周星馳來說,西行不僅是一次降妖伏魔的長途跋涉,也是一次凈化之旅,想要得到成佛,就必須放下雜念,摒棄私欲。這是一次煉獄、一次一個人的修行。于我而言,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一次一個人的修行,面對自己、面對蒼生,如何自處與他處,從別處照見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回想起旅途的第一個清晨,夜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的著名景點——丹巴藏寨。我在清晨醒來,此前正好被困在一個噩夢中,我一邊掙扎一邊試圖說服不要相信眼前的丑惡。大約是清晨的鳥鳴刺破了噩夢的困境,起床后,我悄悄來到屋頂,見到極為震撼的一幕——在海拔兩千五百多米的山坡上,藏寨從云霧繚繞中揭開神秘的面紗,從上往下看,裊裊炊煙從半山腰上的民居中漸漸升起,遠處是高聳入云的群山,像一堵厚重的墻遮擋著半邊的天際線,又像青色的野獸鐵的背脊。太陽逐漸升起,一層層的薄霧如煙般升騰,又漸漸消失在空氣里。公路像蛇一樣在山腰間蜿蜒逶迤,隨處可見散落的民居雪白的屋頂。

仿佛神祈一般,我從污穢兇惡的夢里似乎得到些什么,一些模糊、混沌、無法言語的東西。為何正好出現在西藏之行的第一個清晨?這又是什么暗示?直到旅行盡頭,影片結束,這才確信,這就是一次凈化心靈之旅。
文明的沖突——不同的義利觀
暫擱筆。
王立凡
2017年5月30日寫于長沙(端午)
清單
1、路線行程清單
2017年4月28日~5月9日,本人從長沙出發,經重慶到成都,與其他七人集合后,八人分乘兩臺豐田普拉多越野車,從成都自駕到拉薩,途經四川的阿壩、甘孜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市、林芝市、拉薩市,全程約兩千公里。
2、行前準備物品
去西藏攜帶物品清單
- 耳機線(對口)、耳塞
- 手機、充電寶、充電器、自拍桿
- 錢包(準備零鈔)
- 身份證、駕照(因為帶了駕照,后來在川藏線318國道上駕駛了一小段)
- 藥物:紅景天和番茄紅素膠囊、羅紅霉素、眼藥水、感冒藥、高原安,紅花油、(最終大部分沒帶,只帶了前兩者外加瑪卡膠囊)
- 衣物:四季:羽絨服、沖鋒衣、毛衣、防寒帽、圍巾、襪子、手套,墨鏡、長袖上衣、速干內衣(優衣庫)、雨衣
- 太陽帽、眼鏡
- 登山鞋(特意買了一雙思凱樂的戶外登山運動鞋)
- 生活洗漱:牙膏牙刷、潤唇膏、拖鞋、紙巾、毛巾、防曬霜、護膚霜、剃須刀 、面膜、保溫水杯、香皂、一次性拖鞋
- 明信片(郵票)
- 食物:零食、巧克力、餅干
- 電吹風(沒帶,下次如果住宿條件差的旅館要考慮)
3、旅途中的閱讀書單
在此行途中,讀了這些書:
- 1、《奇特的一生》,利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
- 2、《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孫皓暉著)斷續地讀了
- 3、《弗蘭克兒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奧地利〕中國青年出版社)
- 4、《得到》APP的知識新聞,更多零碎的時間聽的。
回來后嘗試組織文字,借閱或購買了以下幾本書: - 5、《與荒原同行》
- 6、《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
- 7、《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附錄:
- 1、《奇特的一生》〔俄〕格列寧 記敘了前蘇聯生物學家柳比歇夫一生的傳奇故事,其中最關鍵的是其對時間的管理,簡直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他也因此在許多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此前在世界讀書日,在《得到》的直播節目里聽吳伯凡老師推薦了這本書和《弗蘭克兒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
- 2、《弗蘭克兒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 〔奧地利〕維克多?弗蘭克兒 2016年第一版
溫馨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