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爭竟讓一個城市變得繁榮!她之后的命運會怎樣呢?戰爭讓人亢奮,可究竟有什么好亢奮的呢?什么時候她才能擺脫寡婦的身份呢?沒有比這更艱難的困境了吧!直到最后,我都在期盼白瑞德的出現。
? ? ? 讀《飄(上)》時,我好像有些太過投入,思緒不斷隨著郝思嘉的境遇飄離。
? ? ? ?而現在《飄(下)》在我手邊,還沒開始看。前一天熬夜看完看完了上,忽然不看下了,或者說不敢看了。大概因為我偷偷看了結局,白瑞德再次棄她而去,這聽上去似乎在說瑞德的不好,可我知道,這一切絕大多數是因為郝思嘉,所以我才不想看了。但又有點想看,想知道郝思嘉十年來又和那些人結婚離婚。書最后的最后郝思嘉竟然才28歲,依然還是那個年輕美麗的塔拉姑娘。
? ? ? 《飄》有很多種譯本,我所看的是李美華翻譯的。我想,這本已足夠讓我動情。還有些別的版本,大概因為電影的緣故,稱之為《亂世佳人》,叫郝思嘉為斯佳麗,明明原名是《Gone with the wind》,真不可思議。我就這般隨意翻了翻,發現竟然將嬤嬤叫黑媽媽,真是無禮。而亞歷山德拉所寫的續作名字都叫《斯佳麗》,這倒也沒什么好苦惱的,英文名的中文叫法而已,也不知道我在亂扯些啥。不過據說亞歷山德拉是被選出來寫續集的,我依然只偷偷看了結局,一下子就沒了興趣——只有些纏綿的情話?;蛟S她真的只是為讀者寫的續集,滿足絕大多數人所期望的happy ending。
? ? ? 看完上部,我一直在想最高潮是哪里呢?是郝思嘉十六歲未能如愿與衛希里在一起,就匆匆忙忙的嫁給了韓查理,又很快當上了寡婦。還是戰爭后期思嘉回到塔拉扛起恢復種植園的重負。這兩段都讓我緊張萬分、內心焦慮。思嘉匆忙嫁給韓查理這段,我總是無緣無故想起她的母親埃倫,總猜想思嘉會不會婚后也像埃倫一樣,盡管我知道這不可能。而事實上,韓媚蘭才更像埃倫一點,善良,大方,總能穩重鎮定的掌控局面。雖然在丈夫方面有些不同,媚蘭崇拜衛希里,埃倫只愛她的菲利普。
? ? ? 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她的長相真的與我想象中的埃倫很相似,盡管絕大多數人都說米切爾是郝思嘉的一部分。我總愛瞎想,這似乎已經改變不了了。
? ? ? 大概是書里描繪的場面太過于形象、鮮活,致使我總想把他畫出來。郝思嘉在晚會上和她的男朋友們調情的場景;郝嘉樂和他的女兒們在馬車上與塔里頓一家閑聊趕路的場景;郝思嘉和白瑞德在義賣會上跳華爾茲的場景;北方佬第二次洗劫塔拉和種植園的場景……這一幕幕仿佛在我眼前發生了一般,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只可惜現如今我的繪畫水平還遠不能畫出我頭腦里的圖景。我想總有一天,我能畫出來。
? ? ? 思嘉從圍城中逃回塔拉后,本以為馬上既可以擺脫媚蘭和韋德的負擔,結果因為母親的去世和父親驚嚇過度生病背上了更重的負擔。從一個一直被溺愛的女兒變成了甚至要干農活的當家人。而這個當家人一開始一無所有,還得管十幾口人的吃飯問題。
? ? ? 仿佛這里真正幸福的只有黑奴了,我想。他們只需要等待主人的號令,去做就行。甚至因為曾經濃重的等級觀念,農活都拒絕去干。什么都不用想,不用擔心。即便做不好,也就是挨一頓打、一頓餓罷了。沒有什么痛苦比精神上的更難熬了。
? ? ? 郝思嘉幾乎一個人撐起了一片天——那個自私、傲慢的郝思嘉。當她決定恢復塔拉的那刻起,我就開始以不可思議的目光看待她。我想,沒有比這更艱難的困境了吧!
? ? ? ?至于她的感情生活。她一直口口聲聲的說自己愛希里,可我并沒有感受到。甚至我都不知道希里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印象中只是個風度翩翩的紳士,正直、會玩卻不貪玩。大概,希里按照現代姑娘的審美就是我們小時候夢想中的白馬王子。而白瑞德才是長大之后想要結婚的對象。有些壞,有些體貼,還很浪漫。多金又尊重愛情的大叔,男友力MAX。這樣的人無論對于郝思嘉還是我們未來的婚姻生活定不會無趣。他一步步地恢復思嘉本來的個性,讓她脫掉陳腐的教條,卻一點點讓郝思嘉失去對追求真愛的熱情,變得現實主義,只為自己的利益。
? ? ? 大概是思嘉還太年輕,畢竟到最后也就才28歲,還未能體會身邊需要人陪伴,就像曾經的白瑞德?;蛟S等思嘉到了白瑞德的年紀,就會像他回到查爾斯頓與家人和解一樣,慢慢找回曾經丟棄的人……
? ? ? 不知為何,聽到這句“明天再想想辦法吧”真的好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