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清明是中國大陸、臺港、香港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掃墓祭祖、踏青賞花、品嘗青團、龍井問茶,據說至少做過這四件事,清明假期才算是完整。祭祖和青團今天不表,只講賞花與采茶。
西溪覓花
三月風雪未盡,四月花開正好。沿著紫荊花路去往西溪綠堤,路上能看到大蓬的紫藤。
一年一度的花朝節無疑是清明期間杭州的重要活動之一。
宋·吳自枚《夢梁錄.二月望》: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云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玩賞奇花異木。
花朝節又稱“百花生日”。晉代在農歷二月十五日,宋以后始漸改為二月十二日。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于唐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剪彩條為幡系于花樹之上,名叫“賞紅”,表示對花神的祝賀。此日如天朗氣清,則預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這是中國人民最富詩意的傳統節日之一,與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別稱為“花朝”與“月夕”。
每年的西溪花朝節約莫清明前啟幕,延續一個多月,人們迎接花神,賞春尋芳,也帶小朋友認識自然。
綠堤進門不出10米是大片的南非萬壽菊。
兔子先生安靜地站在小雛菊叢中微笑。
郊行即事
北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我想這個時候,除了上圖,其他無需贅言。
最宜賞花不在晴天,而在雨后清晨時。
有錢難買水中色,早晨的花呈現出的是清新的水洗色。
梵高所畫《鳶尾花》是除《星空》之外最受推崇的圣雷米時期作品,被稱為“圣雷米時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因為喜歡梵高,對鳶尾也分外關注。
按說油菜花是雨水第一候的花信,但是每一年清明的花朝節上都能看到。
龍井問茶
明前茶是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按這個說法,只要是清明之前出茶的,哪怕就是清明前一天,都算是明前龍井。
獅峰、龍井、云棲、虎跑和梅家塢是西湖龍井一級產區中的五大核心產區。而翁家山、龍井、滿覺隴、楊梅嶺四個貢茶村則是核心產區中的小天地。
張旭《山行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這一年全國茶區升溫,茶季比往年晚了一周,我們這才得以在清明三天假期間到龍井過一把采茶癮。
時過中午,在前往翁家山茶園的山路上,正逢絡繹不絕的采茶大軍收工下山午飯。
山路狹窄,擦肩而過的幾乎都是背著小半簍茶青的阿姨。
據說她們大多來自江西安徽,每年春天到龍井產區,食宿在村中茶農家里,按50元每天的酬勞采摘春茶。
相比于悶聲默默采茶的我們,阿姨們很是熱鬧,據說她們會邊采茶邊唱山歌。我聽不分明,只覺對面茶山飄來的不絕于耳的方言似乎都是在拉家常。
說到我們的產能,還真是挺尷尬的~~
識途老馬一說:“我曾經(一天)采到一斤。”
識途老馬二說:“不能跟采茶阿姨們比,她們采的沒這么細。自己來采春茶,自然是細細地挑,對茶葉的精細有些追求的啊?!?/p>
花也看了,茶也采了,這個清明假期算是圓滿了。
最后,拍照片的地方有:杭州拱宸橋、西溪濕地、紫荊花路、龍井翁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