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橙居
? 讀書不同于看書,看的是字,而讀的是思想理念。在我看來,二者的區別,可等同于靈與肉的差異。
? 讀書,不是只有備考的人才會做的事,而更像是上心靈的自修課。作者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文字的表述傳達到讀者的心中,讓讀者產生思考,甚至是共鳴。
? ?當你真正的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時,時間便如同靜止,而頭腦中的思維世界卻在狂歡之中。在我看來,讀書最美妙的感受便在于這一動一靜之間的和諧。
?在信息快捷的時代,快餐式閱讀似乎成為了主流。但你要知道,這種閱讀方式的產生來自于社會人心的浮躁,而這與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沖突的。
? 這種快餐式閱讀興起于網絡社交平臺,并在大家的追捧下成為了主流閱讀方式,也是因此,各大中小城市的實體書店接連倒閉,其速度之快,實在令人憂愁。
? 不可否認,處在這樣一個浮躁且一切從速的社會中,大家都是焦躁的。但是,正是因為內心的不平靜,讀書成為我們最美好的救贖。通過他人的語言和思想,我們可以在理解和辯證下認清自己的想法,看到內心中那個不驕不躁的真我。在讀書的片刻,能夠得到長久的安寧。我想,這就是讀書對于現代人最直接的意義。
?“一本書的厚度就如同你所經歷的人生路途。”這句話,我并不贊同。讀書在于精,而不在于量。“量變產生質變”,在讀書這件事上,并不適用。一本書,在每一次重新閱讀時,都會讓人產生新的理解或是不同于之前的想法。當然,每一次閱讀的角度不同,也會有全新的收獲。例如,在看一本小說時,我第一遍回去理解它的故事及其思想路線,第二遍,我會注重人物上的性格描寫。這些注重質量的閱讀,會比看一堆暢銷書有益得多。
?所以,看到這里的你,請善待自己疲倦的心,讓它,在書中小憩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