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觀點
1.金融定義: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么會出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等等。(這里的“空間”指未來不同盈虧狀態,未來不同情況)
2.效用決定價值,而不是勞動成本決定價值。(例子:建一棟房子沒人住,價值就沒有了)
3.個人必須與其他人進行跨時間、空間的利益交易,才能生存,只是實現這一人際金融交易的形式方式不同。
4.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社會,主要靠血緣體系,教會等人格化形式來進行金融交換(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而信貸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產品正是靠信用支持架構來實現價值交換,而信用是靠現代法治制度發展的,正是金融市場讓中國文化走出儒家的剛性體系。
5.為什么中國的錢這么多?
市場化改革:讓企業資產、土地和各類自然資源、勞動者未來收入流都可通過產權化證券化或者金融票據轉變成流通的金融資本。
資本化帶來經濟增長
6.錢多了為何不安?
金融投資選擇少。
7.證券融資不只是簡單把未來收入提前花,而是為未來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會決定在競爭中誰會成功。
8.治國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
9.決定經濟國策的兩個關鍵要素是國債利率和國家投資回報率。前者取決于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后者取決于國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場交易。
10.金融市場的發展最終將打倒“孔家店”:孔家店的目的是父母和其他長者對晚輩的投資要有回報。
文章的思路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機之后,金融市場是否會終結?人類社會為什么要金融市場?金融交易除了讓華爾街、金融界賺錢之外,對社會到底有沒有貢獻、有沒有創造價值?如果有的話,是如何貢獻的?如何創造價值的?金融的邏輯是什么?
讀后感:
前面我只羅列我認為的幾個重要觀點,對我而言,能學到這幾個觀點是挺有收獲的一件事了。比如第3點幾乎貫穿了整本書,作者從資本運營的歷史視角,闡明了金融這一工具在不同社會,不同階段產生的作用,并論證了我們現代社會為何離不開金融,以及如何去發展金融。脈絡清晰,論證有力。最給我帶來震撼的觀點是關于儒家文化放在金融里如何去看待的問題,書中觀點說到“中庸之道”扼殺的不只是物質文明上的創新能力,而且也激發人們不要在精神資源上有“出眾”的創新突破。反觀我們身邊自己或他人的家庭,或多或少會存在父母把子女當做唯一的投資品,以此來保障未來養老,生活等等。以孝來捆綁,失去的不僅僅是其他可發展的機會,還有本該是家庭所應包含的精神歡愉。
關于其他感想,后續想到會在此文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