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p>
? ?上面的是《孟子》開篇的第一章,一般來說著書立說的都會把自己的主要思想放在開頭,好讓人一目了然,自然,從這一章里我們就可以知道孟子的主體思想——仁義。
? ?關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用仁義還是用法律,乃至于是天理人欲還是心外無物,如果真的把儒家的派別一個個分開論述,估計其混亂程度可以和神之子和神的使者兩者創立的教派的一較高下,而且別以為這個內斗是溫和的,學術的,殺人以筆與刃,何以異也,如果是一手拿筆,一手拿刀的文人,呵呵,狄青死的真是冤啊。而且更糟糕的是?;浇?,天主教,東正教好歹算是各占一塊地方,打的和熱炕一樣的畢竟是在交界處,加上還有新月旗的威脅,還能偶爾合作一把。但是儒家就不是這樣了,三千年來一直就在一塊地方,派別多如牛毛,結果硬生生的把內斗變成了傳統文化,生命不息,內斗不止,斗到大家一起滅亡,真是可悲。
? ?其實儒家早就不是孔子,孟子,荀子他們的儒家了,巴拉巴拉下儒家的經典名著,里面都是個修訂本,盜版本,還有些鬼都不知道的版本,比如南海圣人的維新變法用儒學,這玩意如果拿到孔子面前,估計孔子不會說:??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而是抄起車轅子當場就能干起來。有人說這是近代的,那好吧,我們來說下有點歷史的,董仲舒天人三策,有名吧;子不語怪力亂神,聽過吧,來來來,打一架,拳頭大是道理,至于宋朝那些個融合了連自己的發祥地都保不住的宗教思想的不知道什么東西的儒家思想,還是和八股文一起,有多遠死多遠的好。
? ? 回過頭來說,儒家在治理國家上還是有作用的……你腦袋被墨水堵住了嗎,歷史上唯一傻乎乎按著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的原教旨主義者王莽同學生前為儒家鞠躬盡瘁,死后那些個儒生是怎么評價他的,完全是落井下石,背后捅刀的事例說明嘛,徹徹底底的虛偽和惡毒。
? ? ?秦漢時期的法家,道家,唐朝的道家,元的草原文化,清朝的奴才文化,至于宋和明,一群除了生理特征就沒一個地方像男人的儒生自詡為國之棟梁,天之驕子,結果一代不如一代,陸秀夫尚且以身許國,錢謙益連自殺都要溫水,我呸,儒家以前是張皮,披在王朝統治階級身上,結果年久失修,最后算是臉皮都不要了,一個個都把自己的力量都用到了一張嘴上,和珅好友紀曉嵐,復辟圣人康有為,漢奸文人周作人,見風使舵郭沫若,這幾號人現在都還簇擁無數,按照儒家自己的標準,這幾個人連人都不能做了,還想立言不朽……
? ? ?所以說我們就先不說仁義治國有沒有這個可能,反正三千年來我們一直在這么做,或者說我們一直在裝作自己是在這么做,結果請看上文,這么說起來其實春秋時代的君王還是很清醒的嘛,你看,那時候的“大道”就沒有“行”過嘛。
? ?
? ?扯回來說這個開篇,孟子的辯論讀起來氣勢磅礴,看起來頭頭是道,但是有的時候胡編亂造習慣了也會出現乞人娶二妻,鄰居養雞場,戰場逃命還帶計步器這種風大閃舌頭的話,?所以這里孟子又大言不慚的代表了一把,不言利而言仁義,子貢贖人白給孔夫子給訓了,國家,就是為了保護人民而誕生的,不言利的國家就是對人民犯罪,一個連子民也無法保護的國家必然會被拋棄,沒有內涵的空泛的仁義只會招致災禍,春秋時期徐國是怎么滅亡的,難道還不是仁義嗎?至于上古時代的執干戚舞,拜托,就沒用腦子想想那TMD真是跳舞嗎?這和現在的軍事演習不就是一個意思嗎,分明就是整軍備戰三年多,誰不服就滅誰,所以說,不言利而言仁義,只能算是美好的想象,在現實面前碰的頭破血流也就是題中之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