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之城

瑤鄉恭城,帶著一千四百多年的煙火,走過時光的盤桓,在夜闌如洗的靜謐中演繹著人與自然的契約,每一個有名字的事物,都寄宿著一段不會老去的歷史,每一個值得記憶的東西,都是史冊里閃動的字符在敲擊時間。
光陰如星辰般灑落在恭城,街頭巷尾的花朵暗自蓄力,在綻放中把遠古的香氣送去未來。攜帶著香氣的風在茶江兩岸一次次吹綠了大地,吹熟了稻谷,也吹開了人們緊鎖的眉頭。披一身芬芳的瑤鄉人,走過了刀耕火種的貧瘠,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萃取勇氣與智慧,一腳一腳地走出了一個灑滿星光月光的城。
一如搖曳在文明源頭的星火,燎原了隱在山水里的瑤鄉。
當古老的茶江伸出柔軟的手臂,撫慰瑤鄉的每一寸肌膚,它就已經把這片同樣古老的土地賦予了可代代世襲的香氣。當我遁著茶江丈量著這種香氣,我似乎已踏足了比我的思想更高的領地。
我每次去恭城,都如朝圣一般,內心充滿歡喜和企盼。
讓我破防的,就是那一縷綿綿不絕的油茶香,這是恭城人骨子里自帶的香氣,瑤人的歷史有多長,恭城油茶的源頭,就有多遠。
恭城之于油茶,就像迷路的芬芳找到了故鄉,帶著茶之德,帶著水之性,長成富有瑤鄉特色的油茶之德,而油茶之德,反哺于這一片土地,形成了縈繞千年的恭城四德。

          ◎油茶之香,后土之德。

第一次到恭城,留宿于好友穆穆家。
已經記不起那夜的雨下了多久,只記得寒氣隨著窗外的雨聲,淅瀝瀝地侵蝕到我骨縫里,穆穆端上一碗剛打好的油茶,我只喝了一口,就被那吸附了人間喜怒哀樂的香氣捕獲,最初是胃,之后是心,然后便是千山萬水。
一碗油茶下肚,暖意便瞬間席卷了全身。
恭城油茶的配料頗為豐富,有蔥花、芫荽、米花、麻蛋果、炸花生、炸黃豆、炸玉米、排散、油條等油炸食品,一碗油茶里加入了形態各異的配料,極具儀式感,光是看著,聞著,就已經醉了。
那晚,穆穆的母親坐在小板凳上打油茶,我和穆穆就坐在她旁邊喝,我一連喝了三四碗,身體竟然有了細細的汗意。
那散發著茶香、肉香和姜蒜香的油茶里,也泛著醇厚的歲月經過千年陳釀的迷人香氣。這香氣,把一個民族的靈魂,淘洗得純凈而樸素。
那晚,我和穆穆從華燈初上,一直喝到了夜里十一點多,油茶喝了一鍋又一鍋,邊喝邊吃著各式各樣的粑粑,說起配油茶的粑粑,亦是豐富無比,蘿卜粑、南瓜粑、芋頭粑、蒜香粑、粽粑、大肚粑、艾葉粑、印子粑等應有盡有。在恭城,通常家里每次只吃一種粑粑即可,只是因為我來了,所以穆穆盡量把當地特色粑粑都做出來給我品嘗。
這已然是最瑤家人待客的最高規格了,不由得心生感動。
那散發著友情味道的恭城油茶,被我喝成了一碗碗良辰。
我驚嘆于這是怎樣神奇的一片土地,竟然孕育出如此美妙的茶飲。
穆穆說,恭城油茶之所以成為眾多油茶的代表,主要是因為恭城的自然生態環境好,海拔高,生長的茶葉、蔥、姜、蒜品質最高,且恭城是有名的長壽縣,百歲老人數量超過國家制定的標準,而油茶便是恭城的長壽密碼。再就是作為油茶伴侶的各種粑粑最為豐富,口感也是最好。
恭城油茶的制作頗為考究,須選用谷雨時節采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十分鐘左右,去澀去苦,然后在特制的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加入本地特有土質培育出的姜、蒜和泡好的茶葉稍炒,再放入花生碎、豬肉或者豬肝,邊炒邊反復捶打,直到將茶葉捶爛,捶出盈盈的茶汁,然后加入清水熬煮,直到熬出的香味飄滿房間……這些看似簡單的作料,卻被穆穆的母親恰到好處的炒制、反反復復捶打出如此勾人的香氣,這需要多少歲月的積累和洗練?
過濾渣料的漏斗下,仿佛是一碗碗被濾掉雜質的光陰,散發著太陽和月亮的芬芳。喝的時候,將米花、脆果、酥花生、炒米、炒黃豆等等配料放入碗中,放適量的鹽,撒上蔥花香菜末,一碗油茶即成。一縷飽含著漫漫煙火人生的油茶香就這樣猝不及防地撞破我的嗅覺,直抵內心。
入口時是茶葉的清苦,細品之后,那股浸染著瑤家歷史的油茶特有的甘醇鮮香便在口中千回百轉。
當地有句俗語“一杯苦、二杯呷、三杯四杯好油茶”,意思就是一鍋油茶被飲完后,還可向鍋內加入清水繼續熬煮,如此重復熬煮可達五六鍋。而每逢客來,也有民諺說:一碗疏,二碗近,三碗四碗好鄉親,意思是客人必須喝三碗以上,否則主人會因為客人沒有喝到最好喝的那一道油茶而不開心,客人喝得越多,表明主客之間的感情就越好。
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味道也一鍋一鍋的淡下來,感情卻一點點的濃起來,油茶由濃到清,由繁到簡,人與人之間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很深的情誼,這也許就是被歲月陳釀出的人生味道吧。
穆穆說,恭城不但油茶好喝,油茶歌亦是動聽,如果到瑤寨做客,在你喝油茶的時候,美麗的瑤族姑娘,會為你唱一曲天籟般的油茶歌。
“三碗油茶千般味,龍肉煮湯不如它。喝了三碗恭城茶,香到明年八月八”這是恭城油茶歌里的一句話,大人小孩都會唱。恭城油茶歌別有情趣,只要山寨里來了客人,瑤族姑娘們都會唱充滿著濃濃情誼的山歌,山歌和油茶融合著瑤家人質樸好客的情感,讓美麗古樸的瑤寨更加別有風情了。
這便是從大地深處涌出的鄉音,被朗朗上口的詩詞,漂洗成不同顏色的香氣。
這便是這一片沃土的慷慨饋贈,更瑤鄉人身上原本的質樸與智慧。

◎油茶之品,清廉之德

瑤寨千年古韻長,山中采葉制瓊漿。
小鍋帶嘴聽槌響,佐料入盤飄室香。
仙贊天庭王母宴,帝夸塵世爽神湯。
三杯飲后人難去,君愿恭城為故鄉。
這首《恭城油茶》七律詩,是對恭城油茶最真實的素描。油茶,這個瑤族人在歷史變遷中萃取出的智慧結晶,已經陪伴瑤鄉人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一日三餐,餐餐離不了。瑤族世居山區,濕氣重,瘴氣大,在缺醫少藥的遠古,生姜和茶葉這兩種瑤鄉最普通的物種,便成了瑤族人民避瘴祛濕和治病的良藥。油茶最初是不加油鹽,后來為了改變口感,逐漸演變成了今天人人愛喝的恭城美食。
恭城油茶還有一個銷魂的名字“爽神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沿途百官一路設宴,餐餐山珍海味,吃得乾隆見食生厭,鬧得眾御廚束手無策,一恭城籍御廚想起家鄉的油茶能消食開胃,便連夜趕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御賜恭城油茶為“爽神湯”。
在瑤家人看來,油茶的歷史與從恭城走出去的北宋監察御史周渭有著不解的緣分。周渭是恭城路口村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一直把周渭當作楷模。宋史上說,周渭一生清廉,一身正氣,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對貪官污吏毫不留情,無論在哪里為官,都深得民心,備受百姓愛戴。但他死的時候,家中卻無錢下葬,皇上憐他家里貧困,賜給金錢十萬,才得入土為安。所以恭城有一個美好的傳說,說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進貢的茶稅讓地方不堪重負,民不聊生,于是周渭就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古代的文書都是用行書寫的,他在茶字的中間加了一橫,在木字旁邊加上一點 ,于是,茶字便改成了恭字,并免了茶稅。
歷史上,茶城改名為恭城確有其事,不過此事發生在唐代,并非周渭所為,但恭城百姓把這個故事安放在周渭身上,不但是對這位瑤鄉赤子的深切緬懷,也是對世代伴隨他們的恭城油茶賦予了更豐富的歷史內涵。
瑤族人自己創作的桂北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就是以油茶為引,講述北宋時期周渭在永濟縣做知縣時勤政為民、剛正不阿的故事。劇中的周渭為挽救族人于水火,外出尋找出路,在京城巧遇恩師舉薦任官,后經宦海浮沉,終以四碗瑤家油茶為根,把他的七品官宦人生演繹得波瀾壯闊。
劇中周渭如所有瑤家人一樣,深愛著食藥同源的油茶,身體里流淌著油茶的純樸與品性,故事通過油茶話別、油茶壯膽、油茶定神、油茶傳情、教外族人打油茶等情節呈現瑤族人獨特的飲食習俗,繪出了一幅以油茶文化為引,衍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長卷,人們為這位清風傲骨的一代廉吏心生敬仰。
由廣西戲劇院京劇團創編的《油茶御史》在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亮相。這部改編自民間戲劇的新京劇,也是以周渭不畏權勢、無私無畏、為民作主的故事為主線,穿插了他和妻子莫荃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作為廉政教育的又一個讀本。恭城人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大宋清官周渭念念不忘,并以他而自豪。
也許,位于縣城東部的周渭祠,正默默地成全著瑤鄉人的美好心愿。剛正不阿、清正廉明,一心為民,已然成為恭城人的為官之道,所以生活在恭城,便是與幸福同行。
當油茶與一個人、一種氣節,和一個城市的性格聯系起來,油茶便有了蓬勃的生命,它在這片土地上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成為這片土地的一部分,它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萬物,也培育了這片土地的品格,萬物歸心,還有什么比生活在這座城市更美好的呢?
我們踏足的每一寸土地,迎面吹過來的每一縷風,都被歷史加冕,哪怕是深秋的一枚露水,都包裹著這座城市清透的體香,乾隆的御賜也好,周渭的改字也罷,都是星辰的光彩在人間的投影,而周渭祠,不過是某一枚星光的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因此這座城市因它而被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內涵與暖意。

◎油茶之情:勤勉之德

在恭城,滿街都是大大小小的油茶店,每家店都是座無虛席。在廣西的大多數城市,都開有恭城油茶店,當地的朋友招待外地客人,大多都會選擇有恭城油茶喝的飯店,只要喝了恭城油茶的外地朋友,回去以后,都像患了相思病一樣,對恭城油茶念念不忘。
油茶的香氣,入心入骨。
五年前,曉陽導演來廣西拍戲,我請他吃飯問他想吃什么,他想了想說,就請我吃吃一次就忘不掉的東西。我有些為難,暗想這是考驗我對你的了解,還是考驗我對廣西的了解?權衡再三,我把他帶到了一家以經營恭城油茶為主的飯店。我至今記得,他一連喝了好幾碗,喝完吧唧吧唧嘴,頭一仰說,好喝,沒想到把茶葉、豬油、姜蒜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混在一起,居然能誕生出如此美味的湯汁,瓊漿玉液也不過如此。此后只要他有時間,便讓我帶他去喝油茶,短短兩個月,幾乎把隱藏在南寧大街小巷的油茶店都喝了一遍。回京后,他像失了魂一樣想念恭城油茶的味道。那天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他深情款款地說,愛上恭城油茶,只需要一秒,忘記它,卻需要一輩子。恭城油茶對我來說,像初戀一樣讓我放不下。所以我來喝油茶了,趕緊到老地方來,我還要趕晚上最后一班飛機回北京”。
原來他實在想喝油茶,便直接定了機票飛來。我見到他時,他剛點完菜,他說他下飛機直接到了店里,晚上還有個劇本討論會,但顧不得了。那天我們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九點,飯后直接就去了機場。
我雖無法理解他花費數千元,山一程水一程地到南寧只為喝一碗恭城油茶,但我懂得一旦愛上某種事物的義無反顧,愛一個人也不過如此吧。
他對恭城油茶的喜愛,已然成為心中的執念。
那一瞬間,我感覺油茶這個詞是有重量的,它在我身體里越來越深沉,直到成為我的一部分。
我被曉陽對油茶的執著感動,便買了兩箱罐裝的寄給他,他說還是喜歡喝現打的,尤其是和朋友圍坐在桌前,一邊喝一邊談天說地,那才是喝油茶最高級的享受,但總不能每次想喝都跑來南寧吧,這成本著實有點高。最終他實在忍受不住恭城油茶在向他頻頻招手的誘惑,干脆在北京開了一家飯店,主營恭城油茶,又請了兩位恭城籍師傅,所有的食材都是由恭城空運過去。如今他的生意紅紅火火,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演藝圈的演員、導演和編劇們也都是店里的常客,時不時在朋友圈為他免費代言。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有親情、有愛情、有友情,有溫暖的、有悲傷的、也有勵志的。有感情,有故事,這個店便有了靈魂,有了濃濃的文藝氣息。
去年,他又在海淀和通州開了連鎖店,他請的恭城師傅由員工變成了股東,并在北京買了房,安了家。
因著一個剪不斷的油茶的情結,讓恭城油茶店走出故鄉,夯實了關于恭城油茶的敘事版圖。那些心心念念的情愫,被巧妙地安放在光陰深處,成為滿懷深意的詞根,打開了蜿蜒在歲月里的唯美的片段。
今天的恭城油茶,因著瑤族人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憑籍黨的好政策,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湯、料都已提煉加工成濃縮的罐裝真空包,便于攜帶,一泡即可,既方便又保持了原有風味,即把油茶推廣到全國各地,又讓那些遠離故土的人隨時取一包,聊解思鄉之苦。
在無數城市里,油茶淡淡的香氣從那密封罐里裊裊飄出,把鍍銀的月亮,折成了瑤鄉人的守望。
說起罐裝油茶,我想起了南寧一家老牌恭城油茶店,店主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女子,她來自恭城農村,自她中學起,她父親就在鎮上經營著一間油茶店,生意也算紅火,尚能養活一家老小,父親想要她讀大學,將來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別像他一樣只能靠辛苦賣油茶過活。可她落榜了,父親逼她復讀,她卻怎么都不肯,和父親吵了幾句便賭氣去了南寧親戚家。
親戚家的巷口有家恭城油茶店,每天都人滿為患,她看到客人喝油茶時那種幸福的表情,內心忽然生出一份情愫,其實到現在她都不明白,為什么她家開了幾十年油茶店,卻從未感覺到喝油茶的人臉上洋溢的幸福,是如此的溫暖動人。
她向親戚借錢開了一家油茶店,做了父親最不想要她做的事,是叛逆還是真的喜歡?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只是,在之后的許多年里,她都不敢回家面對父親,直到父親走進她的油茶店,父女之間的心結在兩人猝不及防的淚水里解開了。
有天黃昏,她認識了一個來她店里喝油茶的男孩子,他被男孩干凈的眼神深深吸引,然后便嫁了,她像所有的普通女孩兒一樣,結婚生子,然后小兩口一起打理著油茶店。她每天一早起來就開始打油茶,常常是打著打著,就想到和父親曾經的爭吵,總感覺內心深處好像缺了一角,似乎這時,她覺得父親當年是對的,但她認為自己也是對的,沒上大學,雖有遺憾,但她并不后悔,哪怕是在最辛苦的時候。
后來,簡單方便的罐裝油茶問世,她便瞄準了這個產業,代理了一個油茶品牌,還開了家網店,線下店鋪的每張桌子,都貼有網店的二維碼,慢慢的她網店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很多在她網店買過油茶的外地人,來南寧后都會去她的實體店,品嘗她現打的油茶,而后便和她成了朋友,我就她這樣的朋友之一。兩年前,她憑借線上線下的兩個店,不但在最好的地段購置了兩套房產,還把兒子培養到了清華,她內心缺失的一角,終是補全了。
她邊做生意邊寫故事,寫她和她的油茶鋪,寫五湖四海來喝油茶的人,寫她的親情和愛情。我看過她寫的故事,質樸的文字,細膩的情感,娓娓道來,直直地寫到了人的心里去。讀她的文字,就像喝她打的油茶,入心入骨的過程是那樣的美妙香甜。
她曾說,是油茶成全了我未了的夙愿,我感謝故鄉的油茶,讓這個沒有讀過大學的我,成就了反轉人生的夢。
她說油茶對她來說,就是一場場來自云端的春雨,為她的生命釀出了一碗碗燦爛的香氣。
我忽然想到鄉愁這個詞語,鄉愁是一件有顏色的事物,隨著茶江涌動,從故鄉漂來,又向故鄉流去。那是一個在河畔浣衣的瑤族少女,愛上壯族少年的故事。
簡單而樸素的愛情,真實向上的人生。釀酒、打油茶、碾米做糍粑、盛滿春景與愛的屋舍……
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源于一個民族的勤勉,香氣可以傳承,美好亦是可以傳承的。

◎油茶之性,瑤民之宰

油茶是春天的雨寄宿在人間的一抹青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恭城人憑著在這一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植物,把歲月釀成了一碗碗獨屬于這座小城的香氣,憑著智慧與美德,創造了財富和夢想,也創造了與眾不同生命禮物。
我迷戀過往千年依舊守住芳華的油茶香,迷戀邊喝油茶邊體驗油茶的歷史變遷和瑤族原汁文明的樂趣。一邊喝著噴香的油茶,一邊思考著勤勞的瑤族人是何等的聰慧,一千多年前,他們已然熟懂了“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更是知曉《管子·地員》的“群藥安生,姜與桔梗,小辛大蒙。”,所以才將有殺菌消炎、醒腦解毒等諸多功能的茶葉,與有著補虛潤燥等作用的豬油搭配一起,配以解表散寒,溫肺止咳和解毒功能的生姜為主要材料,打出香氣襲人的油茶,作為藥飲以驅寒避瘴,對抗惡劣的生存環境,以保生命健康和長壽。那時,瑤鄉人便深諳茶道的精神內核,他們亦像一棵棵老茶樹那樣,不避風霜,不論土質,不管旱澇,嚴寒也好,酷暑也罷,始終默默地扎根在寂寥的荒山野嶺,在日光月華的涵養下,育出一片片肥美的沃土。
一千多年來,善于創造和開拓的瑤鄉人,代代相傳的不僅是油茶本身,還有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所以千百年來,他們一直以古老的智慧和奔騰在血液里的堅韌頑強,把荒蕪的山地,耕耘成萬畝良田,把貧瘠的生活,過成了今日的幸福與甜蜜,在滄海桑田的轉換間,把茶的理想和德行灌注了萬家煙火,細細捶打,溶進瑤鄉人的澄澈和無畏,世世代代在心底流淌。
就像那一縷茶香,一醉就是一千年,每一處風華都去過歲月深處,橫掃人間的春花秋月。
一葉葉纖細的茶,一旦加入人的體溫和秉性、修養與智慧,以及人間煙火的淬煉,輾轉了千百年的光陰后,便是讓世人牽腸掛肚的鄉愁吧,喝一碗,就有一碗的情長,喝一世,就有一世接一世回味與綿延。
茶園有多遼闊,茶葉有多濃,油茶香里的恭城就有多少足以照亮歷史的句子。我愛這時間留下的深邃,也愛滲入文字和月光里的香氣。這香氣朦朧了平坦的公路,也朦朧了時間凝成的河流,在一碗碗油茶留下的情懷里,悠悠茶江載著這座芬芳的古城奔騰不息。
德是瑤鄉之宰,油茶為德之聚合。
恭城的日新月異,便是瑤族魂魄里那一縷綿綿不絕的香氣反復擦出的光和暖。恭城油茶由古至今的變遷,就是一部恭城的發展史,那跌宕澎湃的聲音,便是一個民族在崛起的過程中所發出的錚錚之聲。我知道,在恭城發展的征途上,每一個恭城人的生命里,都藏著星辰大海,夢想在身體里鼓起的風帆,喚醒明月,也換醒了人類的情長,把一程又一程的乘風破浪和瑤鄉人庸常的生活,都釀成一碗碗鄉愁,也把從江岸飄來的油茶香,播進時代發展的不朽詩章。

(本文獲 “妙手寫恭城 喜迎二十大”全國散文大賽一等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次說到童年的味道,我覺得有必要特別的說說恭城油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恭城蓮花人,我們都是喝著油茶長大的。 恭城是...
    王瑗靈閱讀 2,810評論 0 0
  • 每次外出回到桂林,除了桂林米粉,我特別想念油茶,因為油茶,更像我生活里溫暖的注腳。 小時候,記憶里外婆門前有一條清...
    陳墨研閱讀 1,769評論 15 7
  •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喝茶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花茶、綠茶、龍井茶……茶葉的種類十分豐富,...
    美鎮美家閱讀 620評論 0 1
  • 長篇小說《瑤山秘境》(連載4) 2、命懸一線 這幾天是蔡興陽自從有記憶以來過得最清靜的日子,沒有電,沒有電視,沒有...
    尚東閱讀 330評論 0 0
  • 文人筆下的詩酒田園,劈柴喂馬、種菊修籬的歸隱生活,對每一個現代的城里人而言,無疑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無數的都市人都...
    云問雨閱讀 941評論 1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