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4步,助你打造高效社交

文 / 靜待花開

年關將近,公司準備在內部進行一次先進部門的評選。當全體員工收到了主辦方發送的活動通知后,領導叫住了小張:“去問一下這次評選的具體標準,咱們好提前做準備。”如果換做是你,會當場蒙圈嗎?其實,蒙圈的原因無外乎“不知道找誰問”和“怎么開口問”兩種,別著急,在看完今天這篇文章之后,你肯定會胸有成竹的跟領導說:“好的,我去辦!”

人說:現代社會是復合型人才的天下,傳統“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過去。這話咋聽起來未免偏頗,但是仔細想想未必不是“現實”。比如說你運用文案能力寫了一篇文章。如果想發表,至少還需要排版、配色等能力將其美化,才能推送到各大平臺,博得更多讀者的眼球。而如果需要將其做線上分享,那么對PPT的制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果是線下分享呢?當眾演講、語言感染力、溝通應變能力等等一系列的要求都會隨之而來。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要想做出點名堂,只憑一種能力是遠遠不夠用的。那么,有沒有一種能力是我們做所有事情都避免不了,必須使用的呢?這就是“社交”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社會中,嬰幼兒期大多是與家人打交道。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一周大部分時間是與老師、同學共同渡過的。畢業上班后,更是一天至少8小時要面對領導、同事。而時下,智能手機已然演化成人類的“附加器官”,社交APP的興盛,讓你在“非工作”狀態下還要無時無刻地與朋友溝通交流。可以說,社交就如同我們的吃飯睡覺一般正常且重要。那么,如果遇到開頭的情況,你會進行“有效社交”嗎?

我們今天不妨從一本可以有效提升社交能力的圖書:《如何實現有效社交:做一個高段位的溝通者》開始,修煉下在通往“有效社交”道路上的實用技巧。

充分了解社交對象

在溝通前,我們一般會習慣性地假設溝通對象是處于和自己一樣的狀況下的,而很少去認真考慮對方究竟在想什么。試想一下,有誰會全神貫注地聽大段大段的與自己毫不相關的內容呢?所以,在完全不了解對方的前提下,社交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應該如何去準備一場“有效溝通”呢?

1、明確自己的目標,分析當時的客觀情況,以及希望達成的結果。

2、找到與目標人物有關聯的人員,試圖摸清對方的各種信息。(年齡、性別、性格、家庭、興趣愛好等)

3、列出“問題清單”(一個溝通對象),或者WIIFM表格(多個溝通對象)。

好了,回到文章開頭的任務,小張現在需要做些什么呢?

希望得到的結果:得到本次部門評優的具體標準信息。

客觀情況:不了解活動責任人,貿然打電話恐怕不妥。

行動:在公司內部系統上搜索下活動負責人,通過照片,了解是男是女,大概多大年紀。然后向同一年齡層相熟的同事打聽下(參考“問題清單”):是不是好說話?喜歡直接通過電話還是即時軟件進行溝通?甚至打探下對方的愛好,家庭情況等。總之,信息挖掘得多少全憑臨場發揮,如果感覺不夠還可以多找幾個熟悉的朋友繼續詢問。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當你需要面對一個群體去說服溝通的時候。比如,臨時成立的項目小組,作為小組長的你要如何與臨時成員進行項目動員和日常管理呢?還是那句話,找到他們最關心的點,逐個擊破。這時,使用WIIFM表絕對是明智之舉!

組織好溝通語言

在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后,是否就該去開口說了呢?不然,沒有組織過的語言對“社交”同樣有致命的傷害。回想一下,多少次我們面對“云里霧里”的大會發言,只能一臉無奈的消耗時間,誰也不能從一團亂麻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更何況,人的大腦對于信息的收集是有天然缺陷的,人們往往只能記住開頭和結尾的信息,而對中間大部分缺失的信息會自行用“相似、不準”的部分補充上。所以溝通時的語言組織是將觀點正確傳達出去的關鍵。

先來看下書中的表述五原則:

保證內容與對方密切相關。

開門見山,注意開頭和結尾的重要性。

視覺化地描繪出你的信息,語言簡練(每句12-15個字左右),盡量少用形容詞。

運用“3”這個神奇的數字來進行總結,使對方能夠記住你的觀點。

保持互動。千萬不能自己滔滔不絕,對方早不知神游到何方了。

原則都記住了,具體如何做到高效組織語言呢?書中介紹了一個實用的工具:信息地圖。個人理解信息地圖與我們常說的思維導圖很相似:在圖中央有一個“核心信息”,由其發散出若干個“證據點”用以支撐核心。每個證據點還可以發散出數據、事實、故事等各方面的支撐信息。

所以,這個時候小張就應該畫出一張信息地圖,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在頭腦中構思成熟。

善用視覺化手段博得共鳴

到了見面溝通的時候了,通過接觸,如果對方認為你“不可信任”,那么前面的努力恐怕就全都白費了。本章節中作者列舉了高效溝通人士的四個特質:個人魅力,認真,可信和可靠。那么,如何將自己的特質展現出來呢?

1、良好的個人形象。包括進門看對方的眼神和握手的方式等等細節。

2、觀察對方的反應,講話方式,適時調整自己,設法與對方產生“化學反應”。

3、保持積極的心態,即使對方給出了負面信息,仍然要設法傳達給對方一種正面的感覺。假如活動負責人表達:“評比標準對每個部門都是公開透明的,我這里沒有什么好解釋的。”這時恐怕在應答的時候就會用到“損害”“競爭”等字眼了。而如果換一種說法:“我覺得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評比標準對要求進步的部門是一種鼓勵,而且會更加激勵同事們的干勁。所以,我想再次與您溝通下,看我們在準備過程中是否存在疏忽的關鍵點,您看可否?”

4、歇斯底里和強迫都不是說服。

總之,個人認為這部分書中的內容也不一而足,每個人在實戰中都會有自己特別的體悟。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切記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客觀性、職業道德和個人誠信。當你擁有了這三樣法寶,相信絕不會以失敗告終。

自如應對“突發事件”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突發,自然在社交過程中也不會例外,反而常常是“意外”的高發地帶。無論你事前準備得有多么充分,一定在心里要做好遇見“意想不到”的準備:“一旦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我該如何應對?”

首先,我們要記住兩個魔法詞匯:聚焦和掌控。讓話題不要偏離正軌。

然后制作一份“預防意外清單”,將所有可以預見的問題列在紙上,備好對策。

最后就是如果在溝通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這樣做:

好了,我們的“社交之旅”到這里基本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簡單總結一下:有效社交就是在明確了溝通目的的基礎上,分析聽眾對象,根據對方特點組織語言,調用各種手段說服對方,以及自如應對溝通中的意外狀況。那么,再回頭看看開篇中小張的問題,是不是早已解決在我們修煉“高效社交”的道路上了呢?在本書中,作者還用了一整章的內容介紹了高段位溝通的終極驗證法—演講,有興趣的小伙伴不妨找來繼續學習哈。

-END-

靜待花開

愉悅自己地閱讀,愉悅他人地分享。

80后寶媽每周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下方紅心,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