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與面子》| 鄭學解讀

《人情與面子》| 鄭學解讀

《人情與面子》| 鄭學解讀

關于作者

黃光國,資深心理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博士,創(chuàng)辦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擔任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等重要學術職務,同時也是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

關于本書

本書教你理解中國的人際交往行為。它深刻剖析了在關系社會里獲得資源的途徑,同時為讀者闡明中國文化所認可的交往準則。更重要的是,本書告訴你如何才是有面子,如何才能不丟臉,為你過真正體面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提供了一面鏡子。

核心內容

面子的本質,是社會對個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認可。它可以分為道德臉面和社會臉面。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像仁、義、禮、孝等等,都是在解決怎么分配資源的問題,或者說是在解決給誰面子、不給誰面子、給多大面子的問題。傳統(tǒng)倫理文化決定了很多華人企業(yè)家的經營心態(tài),進而決定了他們企業(yè)的組織形式。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面子”和兩類因素有關

一類是人的道德,稱為“道德臉面”;一類是人在社會中的身份、能力,稱為“社會臉面”。
在道德臉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很多寬容。
社會臉面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從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者聲望。社會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就可以決定怎樣支配社會資源。但地位高低是相對的,一個人在不同關系之中有不同地位。有些人會虛張聲勢,把自己偽裝成地位很高的樣子,所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臉”更多是指道德臉面,而“面子”更多是指社會臉面。某些人為了要面子,可以不要臉。
面子關系到一個人在他的關系網里地位的高低,關系到他是否容易被別人接受,以及他能否享受某些特權。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面子。

二、“面子”關系到社會資源的分配

假設你掌握社會資源,他人對你提出請托,你的態(tài)度將取決于你們之間關系的遠近。因為接受請托需要付出資源,甚至承擔風險。并且資源總量有限,增加一方就必將減少另一方。
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是工具性關系,需要公事公辦,執(zhí)行公平法則;家人間的關系是情感性關系,需要平均分配,執(zhí)行需求法則;介于二者之間的是混合性關系,需要考慮付出和回報,以及關系網內其他人的反應,執(zhí)行人情法則?;旌闲匀穗H關系中,資源分配者會考慮人情和面子。掌握較多社會資源,能夠以自身資源進行交換的人,面子較大。如果最終不能滿足對方請托,中國人通常采用拖延的對策,以免損傷對方面子。

三、儒家倫理本質是資源分配問題

儒家歸納出人類社會中的五種倫理關系,就是所謂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
儒家提倡處理這五種關系的原則是“尊尊”和“親親”,“尊尊”是地位的高下,“親親”是關系的遠近。人際交往中,應該按地位高下決定誰是“資源的支配者”,再按關系遠近決定資源分配或者交易的法則。

四、仁、義和禮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原則

【詳解】按仁、義、禮的標準分配資源
首先,資源的支配者要按照“仁”的要求,判斷與請托者的關系遠近。儒家所主張的“仁”,不是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而是按照親疏遠近有所等差:近的是情感性關系,遠的是工具性關系,介于這二者之間是混合性關系。接下來,根據關系的親疏,恰當?shù)剡x擇采用需求法則、公平法則還是人情法則,就是“義”。最后,面對混合性關系,應在考慮利害得失之后,適當?shù)貨Q定怎樣采取人情法則、進行人情交易,而這種判斷必須符合“禮”。

五、面子與儒家家庭關系

儒家認為人的生命是他父母的延續(xù),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續(xù)。所以我個人的面子也是包括我父母、親人在內的“大我”的面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儒家社會里,父母通常會鼓勵子女追求社會所認可的“杰出目標”。孝道講究“父慈子孝”,子女應當盡力追求成就,以滿足父母的期待。

六、過年的人情往來

人情往來是為了拉近關系,維護關系網。人脈關系也是一種可以用來交換的社會資源。過年時最容易看出人情遠近、面子大小,要是不經常走動拉攏,關系就漸漸淡了。為了以后辦事方便,你得給長輩和領導拜年,存下一份人情。到領導家拜年,可以夸夸他的孩子,這會讓他感覺有面子。因為父母對孩子負有責任,他們是榮辱與共的。
春節(jié)是禮品銷售的旺季。中國人選購禮品的標準是“隨大溜”,有知名度、能象征地位的品牌最受歡迎,其次是有民族味、中國風的禮品。禮品一般不必太有個性,流行才最重要。

七、人情與中國家族企業(yè)組織形式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決定了很多企業(yè)家的經營心態(tài),進而決定了他們企業(yè)的組織形式。在他們的大型家族企業(yè)里,人員分成三個層次:最核心的高層,是和老板關系最近的人,比如他的家人和少數(shù)親信“自己人”;在中層管理人員層級,主要是老板親信的“自己人”,很少有老板的家人;而最底層的普通職工,則是和老板沒有特殊關系的“外人”。
三種人對老板和企業(yè)的態(tài)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梢哉f這是三種企業(yè)文化:一種是家族文化,講究感情和責任;一種是差序文化,差序就是等級的意思,講究忠義和人情;還有一種是制度文化,你出錢我辦事,講究利害得失。而在外資企業(yè)或者建立了現(xiàn)代規(guī)章制度的中國私人企業(yè)里,明確的管理規(guī)章會讓主管們依據公平原則與下屬交往,帶來更和諧的人際氛圍、更開放的氣氛、更強的團體認同感。

金句:

⒈當中國人和陌生人交往時,往往傾向于斤斤計較而盡量做出理性的行為。
2.混合性的人際關系大多不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它不像情感性關系那樣綿延不斷、長久存在,它的延續(xù)必須借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加以維系。
3.中產階級必須竭盡所能以維護“臉”,并增加聲望。上層社會大多是由中產階級晉升而成的,政府的高級主管們也必須為“臉”和“面子”不懈奮斗。然而在出人頭地的佼佼者之中,尤其是非常時期,很多人重視“面子”更甚于“臉”。
4.由于家人之間存有一體感,他們會有“一榮俱榮、一辱皆辱”的同情反應;在家庭之外的“混合性關系”中,則是傾向于“可以共安樂,不可共患難”,個人遭遇挫敗時,對方會有“劃清界限”的可能。
撰稿:鄭學腦圖:摩西講述:于浩
5366人寫了筆記
寫想法 復制 分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者:黃光國心理學家,創(chuàng)辦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倡導創(chuàng)建中國本土的心理學。 面子的本質 面子:社會對個人的道德、能力、...
    馬騁閱讀 2,708評論 0 0
  • 關于作者 黃光國,資深心理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博士,創(chuàng)辦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核心內容 1. 面子的本質,是社...
    草馬束木閱讀 1,354評論 0 0
  • 臺灣大學教授黃光國先生結合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為基礎,開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并發(fā)展了本土社會心理學。他在2010...
    月牙年輪閱讀 3,279評論 4 4
  • 母雞下蛋 國慶假期里,老師布置大家寫一篇觀察日記。觀察什么呢?老爸給了我建議:“張伯伯家...
    歡樂洋閱讀 765評論 0 3
  • (博客搬家,原文寫于14年5月5日。) 今天犯了極蠢的錯誤,把工作筆記本電腦給丟了。 至于我這平時出門一只腳跨進電...
    心太閱讀 19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