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現存的文獻記載和地下史料說來,商是用文字傳下來的歷史的開始。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詳細記載了殷人的禮俗,農業和戰爭等事跡。殷墟龐大的宮室,大墓葬的規模以及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物都說明了商朝是我國奴隸制度達的鼎盛時期。在商代,奴隸絲毫不具有人的意義,他們被奴隸主當作一種財物對待。商人特別崇拜祖先,祭祀的次數既多且繁,所用犧牲甚多,人殉有時即多達百千人,由此可見殘酷的階級壓迫。奴隸主是握有威權的人,他們威權的來源是天命,天命的直接表現是求得鬼神的啟示。殷墟人骨數以萬計,事無大小,都要占卜。然而,天命無常,作為我國奴隸社會發展的頂峰。頂峰的背后,是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頂峰的延續,是奴隸制度走向衰落以致滅亡的必然。
蒸蒸日上
商朝600多年的歷史中,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殷(今河南安陽),而僅次于殷的都城則是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商城遺址一帶)。商朝建立之前,成湯就把都邑遷到了亳,自稱武王。此后的100多年間,是商朝國力蒸蒸日上的時期。從成湯、經太甲、到太戊六代十一王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商朝剛剛建立,王畿內就發生了一場旱災,共延續了七年。這場旱災,旱情非常嚴重,烈日暴曬,河井干枯,禾苗不生,莊稼顆粒無收,人民生活異常困苦。旱災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由于商朝時期,科學技術還很落后,商人無法解釋這些類似的自然現象,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安排。于是,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人們紛紛祈求上天,希望早日下雨,緩解旱情,然而毫無結果。到第七個年頭,成湯命令史官們在一座草木茂盛的山上,選桑林設立祭壇,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向上天祈雨。但是,成湯的祈雨行為依然無果,毫雨未下,他就讓占卜原因。
史官們說:“拜祭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牲。”成湯聽了以后,生氣地說:“我祭祀占卜祈雨本來就是為了人民,怎么能再把無辜的人燒死呢?還是用我來代替吧。”于是,成湯先命令把祭祀的柴火燒起來,然后將自己的頭發和指甲剪掉,沐浴潔身,最后向上天禱告說:“我有罪,就懲罰我一個人吧,不要懲罰我的臣民。”禱告完畢,毅然向燃著的柴火走去。恰在此時,天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成湯自我犧牲的精神,終于感動了上帝。于是,商人都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的熱烈擁戴。這只是一種機緣巧合,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自然現象,但是成湯這種勇于犧牲自我的精神,卻值得敬佩和景仰。
成湯死時,長子太丁已逝,太丁的弟弟外丙繼立為商王。外丙在位僅三年便死去,又由他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在位四年便死去。這一時期,商王朝的大權事實上掌握在大臣伊尹手中。伊尹又立太丁的長子、成湯的嫡長孫太甲為商王。太甲繼位后,面對著四方臣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局面,開始頭腦發熱,飄飄然起來。他認為天下已經太平,不需要管理,只需要享受,便耽于酒色之中,追狗逐兔。荒疏了政事不說,還寵信奸佞小人,這和他祖父成湯的做法大相徑庭。伊尹便苦口婆心地向他講述夏桀暴虐傷民、寵愛妹喜、失德亡國的歷史,講述成湯如何反對暴虐、愛護民眾、亡夏建商的歷史。
可是,太甲根本聽不進去,依然我行我素,吃喝玩樂。伊尹并沒有失去信心,繼續教導太甲,要想做一個好的君王,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什么事情。這次,太甲開始厭煩伊尹整天在耳邊嘮嘮叨叨,并且責備他多管閑事,懷疑他想要篡奪王位。多次的批評教育都沒有成功,伊尹經過再三的思慮,就把太甲囚禁到王都郊外的桐宮,自己攝政處理國家大事,接受諸侯的朝拜。在桐宮的三年中,太甲開始反省,開始重新思考伊尹的教誨,逐漸認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愿意改過自新。于是,伊尹親自到桐宮接回太甲,并且還政給他。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果然痛改前非,效法成湯,兢兢業業主持朝政。于是,商朝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
太甲死后,商朝經歷了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四個王,又呈現衰敗的跡象。雍己死后,他的弟弟太戊繼位。太戊繼位后的第七年,王宮的庭院中長了一棵桑樹,在桑樹下,又長出一棵谷樹,而且兩棵樹都迅速長成了參天大樹。這本來是植物生長中的一種偶然現象,但商人并沒有這種植物學知識,再加上商人特別迷信鬼神,就把它看作是妖怪。太戊非常懼怕,尹陟(伊尹的兒子,太戊執政時期的重要大臣)趁機勸說道:“臣聽說,無論什么樣的妖魔鬼怪,一見到帝王之德就會自行退卻。這些不祥之兆,可能是大王在治理朝政時有了某些閃失。只要大王能夠把政治搞好,妖怪自然就會不攻自破。”經過尹陟的勸誡,太戊勵精圖治,勤勤懇懇,修德治國,使得商王朝重新振作起來,出現了自建立以來最好的局面。不久,這種迅速長成蒼天大樹的共生樹,也如曇花一現那樣迅速枯死了。從此,太戊更加敬重尹陟,事事必定請教尹陟。商朝的國運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盤庚遷都
從商王湯武到盤庚共歷十代,中間遷都五次。遷都的原因,后世學者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爭奪王位。從第六代仲丁到第十代陽甲,眾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斗爭漸趨激烈,政治衰亂不堪。商朝的王位繼承制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相結合的方法。具體的操作細則就是:商王死后,王位就由弟弟繼承,一直到沒有弟弟為止,然后才會傳給兒子,至于是傳給最大王子的兒子,還是傳給最小王子的兒子,則沒有定制。商朝統治者實行的是多妻制,一個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會有許多兒子,這樣,子侄之間就會引起爭奪王位的斗爭。所以,《史記·殷本紀》上說,自仲丁以后,廢嫡而立諸弟子,諸弟子或爭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亂的混亂局面。諸侯、方國趁著商王朝內部的混亂之機,迅速發展起來,與商王室分庭抗禮。身為奴隸主的王公貴族整天只顧吃喝玩樂,忙于爭奪權力,完全不理國家大事,不顧奴隸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社會動蕩不安。商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陽甲死,弟盤庚立。盤庚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處于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如果再不進行改革,抑制奢侈惡習,勢必走向衰亡。經過長期思考,盤庚決定遷到殷這個地方。殷處于黃河之北,洹水之濱,從政治上來說,離舊都比較遠,能夠削弱王公貴族的舊勢力,緩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擺脫爭奪王位的混亂局面;從經濟上來說,避開水澇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發展農牧業;從戰略上來說,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各方國的侵擾,同時控制四方諸侯。但是,當盤庚提出遷都到殷之時,遭到了大多數王公貴族的公然反對,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甚至煽動奴隸起來鬧事。
面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勢力,盤庚遷都的決心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集合到一起,耐心地勸說:“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讓你們擁有更長久穩定的統治,讓我們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現如今許多王公貴族整天只知道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對百姓則視如糞土,老百姓都快要生活不下去了。長此以往,他們是必定要造反的呀!你們不明白我的苦衷,不明白我的真正用意,反倒是反對遷都,更有甚者竟然煽動奴隸鬧事,想以此改變我的主張。你們真是大大的糊涂呀!打個比方說,如果大家都坐上船,而你卻不愿意渡過河,這不是等著這條船沉沒嗎?這樣,不但你會沉入河中,大家也要和你一樣沉入河中,這有什么好處呢?現在,國家處于非常危急的關頭,而你們仍然只顧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這樣對嗎?”見這些貴族沒有反對,盤庚接著說:“我準備把都城遷到殷地。大家都知道,殷這個地方不但土地肥沃,有利于發展農業,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控制四方諸侯、方國。遷都到這個地方后,老百姓不就可以安居樂業了嗎?社會不就可以穩定了嗎?國家不就可以強大了嗎?”(《尚書·盤庚》)那些王公貴族們雖然心里還有些不服氣,但看盤庚態度堅決,也就不敢再提出異議了。于是,商朝遷都的計劃終得以付諸實施。
盤庚帶著王公、貴族、百姓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在那里,盤庚開始大力整頓商朝政治。茅草蓋屋,減輕剝削,反對營造宮室,嚴懲貴族奢侈腐化。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稱為商。商朝滅亡后,經過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殷早就變為一片廢墟。近代,人們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的商朝遺物,證明那里就是殷的遺址,所以叫作殷墟。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和獸骨10多萬片,而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大都刻著很難辨認的符號。經過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仔細研究,認為這就是我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證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證了《史記·商本紀》中對商朝的記載確為事實,而且對研究商朝,特別是盤庚遷都以后商朝的社會情況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對中華漢字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武丁中興
盤庚遷殷以后,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于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于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
這些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圣人,并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后,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武丁死后,被稱為高宗。
由于武丁善于選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只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云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于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于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大家可以加我的微信:nietianya,免費送珍藏版國學典籍和國學智慧培訓視頻講座10部。謝謝大家,祝大家仰之彌高,鉆之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