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特殊的片段,例如說某某人的失敗,就是因為他的一些個人品質的缺陷,例如袁紹是因為生性剛愎自用,氣量狹窄所以才沒有采用謀士正確的意見;還有隋末第一個舉兵反叛的楊玄感,也是因為眼光短淺才沒有采納李密的建議。
最近羅胖的節目給了我一個看歷史的 新角度。
實際上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哪一個是可以等閑視之的?以前說書人為了能讓普通人可以代入小說情節,可以把人物通俗化(庸俗化),就像韓劇的女豬,多半是又窮又傻,還都能打敗白富美搶得高帥富;而AV的男豬,必定是又丑又老,還猥瑣,這樣才能讓大多數觀眾有代入感。但是實際上的歷史人物都有各自的不得已,如果把你放到他的處境之中,也未必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例如當年的楊玄感,之所以只能采用李密的下策,攻打洛陽城,就是因為他的手下都是烏合之眾,一群當地船民,造反也不過就是為了討口飯吃,怎么可能為了一個在他們眼里不切實際的目標遠征他鄉?反觀歷史,諸多造反起兵的例子或成功或失敗,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兵源這種下層建筑的結構,而非一個主將的能力。
一般來說,中國人當兵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春秋戰國以后,當兵就已經完全失去了榮譽感,具體原因我以前說過),要他們背井離鄉,除非是當地實在沒糧了(參考電影《投名狀》),但就算當地無糧,不得不走,也得拖家帶口一起走。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就是如此,看起來浩浩蕩蕩的百萬人,除去隨軍的老弱婦孺,實際上的戰斗力也不過幾萬而已。
曹操就是因為看破黃巾軍的實際戰力,才會有這么大膽,一口氣吃下三十萬黃巾降兵(曹操當時兵力可能還不到萬人,是典型的小蛇吞大象),成為他創業的第一桶金: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亂不止,只有槍桿子里能出政權,軍隊就是本錢。請注意,黃巾軍并非戰敗后而降,而是在曹操與其協商后全部投降,我估計曹操的條件就是許其屯田,青州兵的最后全部各自回鄉務農的結局也能看出,當初曹操的承諾也就是給口飯吃,中國老百姓其實真的要求不高,只要給口飯吃,給條活路,就不鬧了。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所以有時候,看一個創業團隊是否能成,除了看老大的領導力,還得看看團隊的構成是否合理,是否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足夠的信任,能耗的過開始慘淡經營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