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身處異國他鄉的時候,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家鄉時,會用到什么樣的詞匯?如果你的家鄉在北京,你也許會用“故宮”、“長城”、“首都”等詞語來形容皇城根下來自千年古韻沉淀的兒化音。如果你從小生活在煙雨渺渺的蘇州,粉墻黛瓦與小橋流水是你最愛描繪的畫面。或者你喜歡放蕩不羈愛自由的野性,經常馳騁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放聲高歌,牛羊馬群都是你最好的兒時玩伴……不同的城市被人類貼上不同的標簽,從而演變成城市的文化象征和一種符號化的精神存在。
這有點類似于人類在介紹一個陌生人時使用的方法,溫和或者急躁、前衛或者古板、冷靜或者開朗等等,看似在描述他人在我們心中的印象,其實也是在給這個我們認知中的這個人貼標簽。而我們大腦的思維活動,正是通過這些標簽去了解這個人,去定位這個人的存在。對于城市,也是同樣的道理。
此書的作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德夏里特均是政治理論家,在一次學術會議前談論起各城市的迥異,引發了兩人寫下《城市的精神》的決心。時隔五年,兩人再度合作,從城市的包容度和認同性出發,研究13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城市。
貝淡寧生于加拿大,常年居于中國,在《城市的精神2》這本書中,他將曲阜、青島、成都納入其中,相比于北京的宏偉和上海的現代,這三個城市對于外國人而言,熟悉又陌生,展示不一樣的風情。
上海:
上海人給人的印象是精明、會算計,似乎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除了上海人,其他人都是鄉下人。他們有著獨樹一幟高人一等的驕傲,好像是因為開放的先行者和發展的飛速給了他們最大的底氣。但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自大的上海人,原先也是從鄉下而來,只是因為先到了上海,成為了之前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開始恥笑其他人。
曲阜:
曲阜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不論朝代更替、皇帝變更,這座城市總是會因為它的特殊性——思想家孔子的出生地而被附有無與倫比的尊貴禮遇。如今,被現代化充斥的城市逐一崛起,這座有著千年核心思想的城市融會貫通,將科技與古典相結合。作為距離儒家思想最近的人們,對文化涵養有著切實可行的自豪感,孔子后代更是如此。但遺憾的是,他們對于文化的傳承,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很顯著的提高。
青島:
青島曾經有一段時間作為德國的殖民地而存在,至今,當城市們因為暴雨侵襲而湮沒的時候,總有那么一些文章在吹捧當年德國人在青島修建的下水道。而德國人對于這段歷史卻不愿意提及,更多的是能從他們那里感知到來自“納粹國”的無奈。除此之外,青島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嶗山作為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的仙山,給青島增加不少神秘色彩。自從步入新時代以來,這座城市以事宜的氣候和完美的海岸線成為新的象征。
成都:
成都和重慶,曾經一度讓我傻傻分不清楚,兩座城市就像孿生姐妹一樣。“安逸”是對這座城市最大的描述,成都人有一種對生活閑適而美好的態度,也許是道教起源的緣故,在作者看來,這里的人們在為人處世上都有深不可測的意味,帶著些許灑脫。
東京:
對于東京,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現代化、大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作者通過東京人琳恩·小笠原的言語,還原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東京。不再是死氣沉沉被生活壓力所淹沒的臉龐,不再是燈火璀璨下被無視的渺小存在感,而是由無數性格迥異的生命創造的花火。東京,匯聚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為數以萬計的人們提供不同凡響的崗位,在這里,生命正迸發出不一樣的精彩。它是一個多樣化的城市。
作者筆下,還有人文主義的倫敦、一躍而崛起的迪拜、社會融合模式的塞薩洛尼基等等,盡在這本書里呈現。
但可惜的是,作者只是通過他人的描述和一些古文來描述城市,雖然客觀但比較片面,并不能整體地了解這座城市。
無戒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營第12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