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過去的一周,在家里可真夠悶透了,一直不自覺看書的我,把《富爸爸窮爸爸》又看了一遍,其實也是完成讀書會的一個月任務。平日里總聽到老一輩常說:“多讀書,考取功名,這樣就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老一輩說完之后總會讓被說的一方,甚至整個場面增添尷尬,然后就不了了之。
其實真的是這樣嗎?那敢問找了工作又怎樣?生活,工作,結婚,生娃,繼續工作掙錢,然后告訴孩子:‘多讀書,考取功名,這樣就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02
在書里面,有兩個爸爸,一個是生活在富人圈低學歷高財商的富爸爸,另一個則是生活在窮人圈高學歷低財商的窮爸爸。作者曾問過他的窮爸爸,我要怎么才能掙錢?他爸爸頓時沉默了,與其說是在思考,倒不如說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作者的問題。學歷再高,也高不過老板的地位,掙的錢再多,也躲不過債務危機。作者,羅伯特.清崎,固然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另一個爸爸,他從0開始指導作者該如何掙錢,提高作者的財商,以至于作者在破產后的一段時間也免受環境的影響,堅持走自己的財務自由之路。
03
其實作者的幸運,我們也可以借鑒,因為新生一代的我們是幸運的,物質的富足,國家安定,經濟的持續上行,可以說,處處都是機會。至于該怎么捉住它,靠的就是我們的“財商”。書里寫到,讓我們學會關注自己的事業,而非職業,所謂事業,就是可以讓我們不用去工作,錢也依舊能夠為我們工作的;而職業則是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勞動力,這意味著我們得親力親為,收入小于等于付出。試想一下,我們這一生,倘若過著父輩安排的“成功之路”,讀書,找工作,買車,買房,結婚,生娃,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毫無自由可言,記得吳曉波頻道里采訪過一名90后的創業者,他有自己的三不原則,‘30歲前,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因為只要在30歲前干任何一件事,絕大多數的人都得問父母尋求幫助,這也意味著必須得接受父母的干預,也就談不上自由。雖然說他的這一番話不能代表全部,但也能代表一大部分人,起碼是我的心聲,說實在話,聽到這一番話的時候,我是發現這個創業者說到我的心坎里,因為心里總有一個小算盤在悄悄打著。憑著一份薪水,無論是在那個城市,只要是一個人,他就得衣食住行,然后有高收入就意味著高支出,畢竟10k的收入總不能只有1k的支出(這只是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到最后剩下的錢其實也不見得很多,畢竟相對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而言,10k的月薪也就是個中層水平,還不夠買一平,那談何人生大事?
04
很多人也許會糾結了,父輩肯定不支持‘三不原則’,那該怎么辦?作為一名90后,我也在探索的路上,羅伯特也在建議我們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雖然知道這樣會被扣不少稅,但是要想致富,那得有原始資本的積累,繼而再購入資產項,遠離負債,此乃上上簽。說到底,要想致富,還是要調整心態,好好做理財規劃,自律不受他人影響,不怕失敗,敢于嘗試投資。像我們這樣的90后,要錢沒錢,要后臺沒后臺,要房沒房,要車沒車,什么都沒有,根本就不怕失敗,什么都可以輸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