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稻桿經》之外因緣法因相應義(2)

師父所講文字版

我先念,然后再解,我們才會了解這個經文當中啊,彌勒菩薩給舍利弗尊者的答復,何以要這么答復?怎么要這樣講?

那么先前面說完了以后,接下來就說了:

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實;實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

那么這個是基本的一個描述,后面還有講,那么先說這一段我們來了解。

彼種亦不作是念”,就是“種”跟“芽”的關聯性、關系性。雖然從現象界形態的角度上來看呢,種子決定了芽,芽從于種子,有這么一個連貫性的關系。而且從這個形式上來講,種子壞了,看不到了,長了芽就沒有種子了,那么這個芽繼續長了之后,有了葉子,有了苗了之后,原來那個芽的樣子又不見了,沒有了。

你比如說看一棵稻苗,或者是你看一棵桃樹,你還能夠想象到,能夠看得到這個當初芽的樣子嗎?看不到了,沒有了,完全變了一個樣。而且經過時間一長啦,長得越來越高大了,根本上就改變了原來的形狀、原來的這個質性,原來的質性就沒有了,這個質性,質量的質,原來的質性、質地沒有了,不一樣了。

比如說這個種子是橢圓的,這個苗呢長長的,這個樹呢比較高大的,這個苗呢小小的一個嫩芽,這都變化了。

可是從相應“因”的角度上來講呢,它前后有這個連貫性的影響和決定,這個是確定的,確定如此的。

可是從事實上來講,種子和芽互相之間是沒有一個羈絆的關系,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牽纏的關系。沒有辦法牽纏?為什么?

你的芽出現的時候,種子已經不出現了,種子怎么來牽纏芽呢?芽又如何來牽纏種子呢?它要去牽纏的時候,種子已經不在了,是這個意思啦。

所以這里是怎么講呢?就是說了,“彼種亦不作是念”,就是說這個種子它不會起這么一個念頭、這么一個想法:我可以生芽,這個芽是我生的。

但是我們人就不一樣,說這個兒子是她生的,這個女兒是她生的,她就是說對她的眷屬她有這么一個系屬感,有這么一個固化的感覺。

可是這個種子跟芽它沒有這么一個概念啦:我能生芽;而且這個芽也不會作是念,它也不會這樣想:我是從種生出來的。它怎么樣講它是從種生出來的呢?如果真要講從種生出來的,只有可能是相對參照的兩個個體,而不是一個——唯一的一個。

它不好說我是從種生的,為什么?

當芽出現的時候呢,種子沒有了,所以你從哪里生的了?所以芽不作此想,種子不作此想,這個芽不能說我從種子生,種子不能說我能生芽,當它能生的時候,它已經不見了,不能生了。

所以這個就是由前面“因相應”的展開觀察之后,進一步會要趣向的一個觀察層面,所以這些基本因緣的觀察,它慢慢慢慢成熟觀察者的智慧。

那么這一重呢,進一步就轉入到說種、芽、花、實彼此因緣生起,相待而有,此消彼長,是這樣的一個顯現。所以二者之間,沒有所謂的再進一步的相并聯系,沒有這個相并聯系。

可是在其他的常見、斷見、自性論等等呢,那他的這個觀點就不是因緣觀,就不符合因緣觀,就認為這個種子生芽,種子當中有芽的體性,種子能夠生出芽來。

那如果依因緣觀來講呢,種子是一個階段,芽是一個階段,這個苗、花、實、果只是各個不同階段當中事物的顯現,不會有一個東西從種的地方一直帶到果實這里,不會有這個樣子的。

所以這里呢作了因緣觀、如實觀之后啊,轉入更深的一個層面,就是“(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于“花”都是如此。

就是像唯識、中觀這些體系對于極微,對于種子生芽這些現象的剖析和討論,就是運用了更細致的推理過程,那么從這個結論上來講跟這里的這個描述呢都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從觀修上這個發展來講呢,你好好的了解“因緣法”就可以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