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有感(三)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本文是禪修系列第三篇文章,你可以通過以下鏈接查看之前的文章。
禪修有感(一):你的感受最重要
禪修內觀 | 一個璀璨的思想成就
禪修有感(二) | “無我”的體驗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實在是佩服孔子,因教師才,是一門大學問。

總是好為人師,卻并非是說那話的人,就總是自討苦吃。

一切果都是自己在以前種下的因而升起,于是不得不畏懼那“因”。

一切的因緣,都源自接觸的那一剎那

其實,仔細去想一想,那色想受行識,似乎都是源自及其細微的層面的接觸,因而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

我們的視覺,本質上是一些光里面的粒子打在視網膜上,其起源和誕生,就在這些粒子和視網膜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的聽覺,本質上是聲音的波動接觸到我們的耳膜,其起源和誕生,在那聲音接觸到我們的耳膜那一刻開始,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空間本質上是物質的,而且,空間是可以彎曲的。本質上,聲音的接觸,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物質上的接觸。

觸覺,就不用細說了。

再到我們的想法,其實本質上都是神經末梢上不斷釋放的電子和一些化學物質上的接觸而不斷演化而來(此處未經考證,高中生物學所學的東西,大體上不會錯)。

搞清楚了這些東西,就明白了把心修煉得及其敏銳的作用。

覺知,智慧,慈悲

在闡述這一段之前,讓我們來看一段這樣的論證。

在浙江大學的哲學課程,第一次聽到笛卡爾論述上帝的存在的過程,實在是精彩至極。

一句“我思故我在”,背后是多少智慧的結晶。這是笛卡爾為自己找到的唯一可靠的存在,一切都值得懷疑,唯獨,當我懷疑某件事情是真實的。

'我'本身是不完美的,但'我'心中卻有一個完美的上帝觀念,'我'不可能是這個完美觀念的原因,只有完美的的'上帝'本身才是它的真正原因,由此可得:上帝存在”。

笛卡爾當時引用的一個中世紀極為流行的前提是:原因的圓滿性不能小于結果的圓滿性。

記得曾經分享的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提到過“神諭”,事實上,無需加上宗教色彩,讓我們這樣來看待問題:

所謂的神諭,其實是指的當某件事情產生的,事情整體上將會按照某種規律運行。

更好的掌握這些規律,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好,問題來了。

當我們通過某些方式,任何方式都可以,把自己的心修煉的極其敏銳的時候,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也就是覺知,就提前了。

這里說的提前,指的是,從五蘊也就是是色想受行識產生的一些列過程提前被我們感知到。

于是,對事物的預測也就產生了。

而事實上,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早已存在在那里,只不過大多數的人很難跨越那一關,把自己心修煉的極其敏銳,于是你的覺知便能穿透你的皮膚,進入身體和心靈的深層。

又想到了天道里面的一句話:

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人就是神。

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學會了覺知,還是不夠,如果把我們的自我當成是一個容器,也許我們覺知到的潛意識和外部世界的事物,并不能很好的被我們自我的容器意識到。

比如說,集體意識,社會意識。

于是,智慧和慈悲,就是必須的。

我在禪修體驗中提到過的文慧思慧和修慧,便都是需要我們終生去提升的了。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智慧和慈悲讓我們的自我容器更完善,更強大,強大到我們能容納我們敏銳的覺知,方能不斷的提升我們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掌控。

對世界運行規律掌控的更好的人,不一定很有錢,但可以很快樂。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搞不清楚,自己所有的欲望,對金錢的渴望究竟是為了得到什么。

人們通過追求金錢,財富,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有錢后的那種感受,有錢后可以買這個,可以買那個的感受。本質上,是進入了一個無限的死循環。

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因此那樣的人是永遠都無法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用《此房是我造》的路燈理論就是,那種快樂的感覺會不斷的升起,然后滅去,過一段時間,又必須不斷的追求新的欲望,以此來滿足自己想要的那些感受。

不同的是,觀察在路燈下不斷重復的人,和身處其中的人,似乎是兩碼事。

無我

在有限的自我身上,真正無限的是自然的規律,無常是,苦也是。

當我們不斷覺知無常的過程,覺知苦的過程,就是體驗無我的過程。

這種覺知的過程,本質上是對一種無限的圓滿的覺知。

也許真像是哲學中說到的,上帝本來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內觀的目的:在觀察感受時,觀察感受的生滅,了知生滅無常,培養無常想。體驗無常、苦、無我。

推薦兩部好看的科幻電影

都是我看過的認為非常值得看的電影,我的標準是:導演或者編劇是否是一名覺悟者。

  1. 《意外空間》
  2. 《機器管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