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動的朋友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 :原計劃月初上線的活動,結果到了月底才上線。按照年底/月度規劃,本應該舉行5場活動,最終只舉行了3場!究其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活動運營人員本身,很多時候往往來自于活動中涉及到的種種不可控因素。我把這一情況稱之為活動拖延癥。
活動拖延癥的發生,有很多情況,比如活動負責人對于活動海報設計不滿意,設計稿遲遲不能啟用。比如,商務人員談妥的資源,突然發生了變動,被放了鴿子;還比如:技術開發需求沒有溝通清楚,導致活動開發總是有解決不完的bug。等等,不一而足。
有的時候,這些因素還同時交錯影響,因為設計人員的沒有交付稿件,那么技術開發人員的工作就無法開展。或者boss認為設計稿有問題,進行新的改動,那么,已經進入開發狀態的技術工作,就會進行返工,重新進入切圖環節。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活動上線的進度就會被拖延2-3個工作日,甚至是一拖再拖。
另外,部門協作沒有一個清晰的流程,也會對活動上線造成困擾,而且這種危害是長期性的,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那么每次活動,這都是一個可能造成活動延誤的障礙。
那么有沒有辦法可以治療活動拖延癥呢?
本人通過個人的活動經驗總結,認為可以通過幾個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活動拖延癥,使其可控。
1.列一份活動計劃進度控制表,用于監控:
很多人都會做這些工作,但是,卻總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活動立項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份活動計劃進度控制表,這個表要列出主要工作,開始時間,截止日期,責任人,并以用甘特圖的形式把持續時間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來,便于每天監控。
其實,這里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列出計劃表,而是依照進度表監控活動的進展情況。每一天下班前都應該對照檢查一次:今天該進行的是哪幾項工作,哪幾項已經完成了,哪幾項又泡湯了?如果是一家完成的事項,做完成標記;如果沒有完成,就進行特殊標記;對于已經超期、且重要的工作,想好解決方案,作為緊急事項列入第二天的議程,在整個活動準備階段,你必須嚴格這樣做,才會盡可能保障活動按期進行。
2.前置核心制約因素的時間:
在管理理論中,有個著名的理論叫木桶理論。其實,這里要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在你的活動流程策劃出來之后,要盡快明確影響這次活動上線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么?如果是設計方面工作量比較大。那么,就應該大大提前開始素材設計的時間,給設計人員留出充足的時間。
這時,可能你的活動獎品還未最終確定,或者還有其他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只要活動流程有了,你就可以構思出活動海報等主要的素材設計風格,比如,色調用什么?如何布局,核心突出的元素是什么,該占據版面多大的比例,等等。把這些確定下來,你的設計文檔就可以交付設計師開始工作了,讓他先把活動整體風格設計出來,至于設計稿上的文案、獎品元素,等后期再調整不遲。
如果主要的障礙是技術開發,那你就應該盡早與技術人員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你整個活動的流程和規劃,和他探討技術開發的難度,讓他評估一下時間周期,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知道你最遲交付技術開發需求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覺得這個時間周期過長,本次活動來不及,那你也可以找替代方案。否則,等你活動準備的后期再知道這些,那你就會被動很多。
3.活動中的重要事項,一定要有備選方案,以防突變:
策劃和上線一個中型或大型活動,一般都需要較長的準備周期,這期間會有很多不確定的事情發生,比如,商務置換的資源放了鴿子,活動的獎品沒有申請下來等等。對于一個成熟的活動運營人員來說,對于其中任何一件重要的工作,都一定要有預案。這個預案不一定非得呈現在書面上,做個PPT或者形成文檔,但是,你心中要有數,一旦某項工作無法實現,那么就要啟用預案。
做活動的時候,千萬不要抱這種心理:技術開發一定會如期完成!合作伙伴一定會鼎力支持!活動流程絕對萬無一失!相反,應該做這樣的心理準備:如果這項工作沒有完成,那我該采取什么替代工具/方法,保證活動上線。盡管替代方案可能不一定完美,或者最終派不上用場,但是,沒有備選方案,萬一出現問題,那么活動很可能延期,或者是夭折。
以上三個方面,是本人近幾次活動總結的方面,每個公司的情況不一樣,每個人遇到的狀況也不一樣,所以,每個活動運營者都需要在自己的實踐中,觀察總結影響你活動拖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然后對癥治療。將活動拖延癥進行徹底治療。使活動進度把控在自己手里。畢竟,一個月一年的時間就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