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當我們有些想法說出來的時候,總會有人給我們提出許多好心的建議。這些建議并非全然無用,但是,這些好心的建議很多時候都演變成了如同寓言故事――《父子騎驢》的結局。自我的本意被他者埋沒。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個故事。這是個故事的名稱是《在意》,描述了從小練習芭蕾舞的女孩在決心考取正規院校進行訓練的時候,因很想了解一下自己的天賦。于是跑去同城的芭蕾舞團團長,欲曉知自己是否具有這方面的天賦。當她跳了一段給這位團長看后,團長告訴她她沒有這方面的條件。之后,女孩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多年以后,女孩已經成了一個超市的服務員。再次與那位團長相遇時,談起當年之事,女孩充滿悔恨,認為是這位團長的那句話毀掉了自己的人生。團長反駁她說:“如果你真的渴望成為一名舞蹈家,你是不會在意我對你說的話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但過于在意他者的評論,那么這個評論將會阻礙個人的發展。
聽了這個故事,團長所說的話似乎也很在理。但我還是不能完全同意,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有人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的。有一本書叫《無條件信任的力量》,也是《九頭母女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普通女孩獲得這種無條件的信任之后的成長,最后成為一個卓越的女性。所以,我不能完全同意《在意》這個故事里團長所說的話。
我們講到了三個故事,兩個故事說的都是他者的羈絆。第三個與前面兩個故事截然相反,他者成了成就一個人的力量。所以,凡事無絕對。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就是在人群中站起來,凸顯出來。我想,我們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已經從億萬個中脫穎而出了。有什么里由隱匿在蕓蕓眾生之中,又為什么會隱匿或者埋沒了自己呢!
我們的父母或者身邊的人,沒有發現我們這顆遺落人間的寶石,那是因為他們自己也從不得知自己是遺落人間的寶藏。所以,在他者的鏡子里,我們不能映照出寶石的光彩。甚至,在若現之時還會心生恐懼,因對未知的恐懼于是將這種光芒予以掩蓋。
認識一個人,她小時候有個夢想,想要當一個世界一流的服裝設計師。她在服裝設計上才華還是有的,在她小時候,媽媽告訴她別癡人說夢,會被人笑話的!夢想成了要隱藏的“笑話”。她雖然也會手繪出自己設計的時裝草圖,但每次畫完心里就像被針扎了一樣,母親的話在耳邊縈繞,于是夢想成了壓在心底的悲傷。
成年后學習了裁縫這門技術,在一個大廠里上班,能力凸現時,廠里欲培養她成為設計師。一開始她非常開心,為此歡呼雀躍。但是,后來她還是沒去成,因為母親的那句話在她耳邊回響起來,她怕自己會成為一個笑話,對失敗的恐懼戰勝了對夢想的追求。看到這里,或許你會扼腕嘆息。如今,她和我一起同在一個讀書會,那天我們一起共讀《母愛的羈絆》,看完她失聲痛哭。因為,她對自己的女兒的夢想說了母親和她說的一樣的話。這在精神分析上叫內攝性認同,其實,跟我們身邊發生的“踢貓效應”雷同。母親由于學習和成長,擺脫了慣性的制約,于是懂得了如何去支持女兒的夢想。發現,由于之前的傷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位母親內心堅定,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終結果如何,她都不會放棄。這位女孩也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勇敢的踏上夢想之旅。
看過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多數都是被他者埋沒了的可憐之人。如果,這些人能有幸多讀點書,內心變得強大起來。對于我為什么是這樣的有了充分的了解,而曉知如何才能擺脫這種慣性將會是怎樣的一種人間風景吶!
夜深人靜時,曉問內心。常常自問:“他者是自我的墳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