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上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系(上)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系

——查理·芒格 1994年在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的講話

本文雖然寫于1994年,可是它對于你我來說真是恰逢其時。為什么這么說呢?此時,中國的大A股正在經歷一場巨變!原來的大A股,一共有2000只股票,炒來炒去就是那么多,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就有了板塊輪動之說。2016年發行了500只新股,雖然管理層不說注冊制了,但是注冊制度已經是實際推行了,股票的供需矛盾已經解決,供給將會大于需求。中國的炒股邏輯隨之改變:以往我們是“炒”股,如今將會是“選”股,以往我們是投機炒作,如今將會是價值投資。這篇演講比較系統的講述了巴菲特和芒格是如何進行價值投資的。讀完此文,跟其他人相比,您占了一點點先機。希望您可以用這一點點先機賺到一點錢,當然,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讀一遍是顯然是不夠的。

另外,第三講 1996年在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演講,題目是: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因此我把第二講、第三講聯合起來整理到一起了。

一、普世智慧

演講主題是選股藝術——普世智慧藝術的一個小分支。

這次演講展開的方式將會有點像心理學家所說的“祖母的規矩”——這個規矩來自于祖母的智慧,她說你們必須先吃完胡蘿卜(普世智慧),然后才準吃甜點(如何選股)。

概念1:必須有思維模型,并且組成框架。頭腦里必須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后將你們的時機經驗和間接經驗玄關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框架上。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將個案中知識融匯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斜體為筆者個人心得。否則你會曲解這個世界,而投資首要修正腦中的世界,認清真實世界)

必須依靠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你們也許已經注意到,有些學生試圖死記硬背,以此來應付考試。他們在學校中是失敗者,在生活中也是失敗者。你必須把經驗懸掛在頭腦中的一個由許多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上。如果你們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么你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

概念2:思維模型是什么?可以理解為:多元思維模型——因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兩個,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你將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認為它符合你的模型為止。這些模型必須來自各個不同的學科——因為你們不可能在一個小小的院系(大學里的某某學院某某專業系)里面發現人世間全部的智慧。(筆者舉個栗子吧,什么叫中國特色,就是中國的問題由于其歷史現實情況的不同,如果把西方成功經驗直接拿來應用并不一定能成功,我們要學習的是西方的原理,要結合國情制定自己的辦法,這樣的政策才能推廣下去,才能有好結果,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本意,放到這里就是用不同的思維模型解決不同的問題。西方民主式的思維模型能解決現在中國的問題么?看看今天的農村選舉,我們便可知道答案。)

概念3:要掌握什么思維模型。掌握八九十個模型就差不多能讓你成為擁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這八九十個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簡單看看哪些模型和技巧構成了每個人必須擁有的基礎知識,有了這樣的基礎知識之后,他們才能夠精通某項專門的藝術,比如說選股票。

二、基礎知識


首先:數學。

1.復利原理。

2.排列組合原理:要掌握排列組合原理并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幾乎每天都應用它。費馬—帕斯卡的系統(排列組合原理)與世界運轉的方式驚人地一致。它是基本的公理。所以你真的必須得擁有這種技巧。

事實已經證明,人們不能自然、自動地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們懂得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就能理解人們做不到這一點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大腦的神經系統是經過長期的基因和文化進化而來的。它并不是費馬—帕斯卡的系統。它使用的是非常粗略而便捷的估算。在它里面有費馬—帕斯卡系統的元素。但是,它不好用。(十一講中避免懷疑傾向)你們必須掌握這種非常基礎的數學知識,并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它——就好比你們想成為高爾夫球員,你們不能使用長期的進化賦予你的揮桿方式。你們必須掌握一種不同的抓桿和揮桿方法,這樣才能把你打高爾夫的潛力全部發揮出來。

3.定量分析。在哈佛商學院,所有一年級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定量分析方法——所謂“決策樹理論”。他們所做的只是把高中代數拿過來,用它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些學生很喜歡這門課程。巴菲特擁有許多優勢,其中之一就是他能夠自動地根據決策樹理論和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來思考問題。

4.會計學是從事商業活動的語言。但你必須對會計有足夠的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局限——因為會計雖然是(商業活動的)出發點,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估算。要明白它的局限不是很難。例如,每個人都知道,你們能夠大概地估算出一架噴氣式飛機或者其他東西的使用壽命。可是光用漂亮的數字來表達折舊率,并不意味著你對實際情況有真正的了解。

為了說明會計的局限,我常常舉一個跟卡爾·布勞恩有關的例子。布勞恩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商人,他創建了C.F.布勞恩工程公司。該公司設計和建造煉油廠——那是很難的事情。而布勞恩能夠準時造好煉油廠,讓它們順利而高效地投產。這可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據說他曾經看了一眼煉油廠的標準會計報表,然后說:“這是狗屁。”于是他把所有會計都趕走了,召集手下的工程師,對他們說:“我們自己來為我們的商業流程設計一個會計系統吧。”后來煉油廠的會計工作吸取了卡爾·布勞恩的許多想法。布勞恩是一個非常堅毅、非常有才華的人,他的經歷體現了會計的重要性,以及懂得標準會計局限性的重要性。

他要求布勞恩公司所有的交流必須遵守“五何”原則——你必須說明何人因何故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如果你在布勞恩公司里面寫一封信或指示某人去做某事,但沒有告訴他原因,那么你可能會被解雇。實際上,你只要犯兩次這種錯誤,就會被解雇。你們也許會問,這有那么重要嗎?嗯,這也跟心理學的原理有關。如果你能夠將一堆模式的知識組合起來,回答一個又一個為什么,你就能夠更好地思考;同樣道理,如果你告訴人們事情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原因,他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說的話,就會更加重視你說的話,也會更傾向于聽從你說的話。就算他們不理解你的理由,他們也會更傾向于聽你的話。

5.工程學里面的后備系統、斷裂點理論、物理學里面的臨界質量概念。所有這些理論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很大的用場。所有這些成本—收益分析——見鬼了,又全是基本的高中代數知識——只不過是被一些嚇唬人的術語打扮得漂亮一點而已。

其次,生物學/生理學。

這又涉及認知功能,它和感知功能不同。你們的認知功能同樣容易受誤導——實際上是比感知功能更加容易受誤導。(認知功能對一件事、一個人等的看法,感知功能:耳鼻喉眼等的感覺)。同樣的,你的大腦缺乏足夠的神經線路等等——于是出現各式各樣的自動短路問題。(第十一講詳細論述了)

心理學的基礎部分——我稱之為誤判心理學——是極其重要的知識。它包括了大約20個小原則。而且它們還相互影響,所以有點復雜。但它的核心內容重要得讓人難以置信。

帕斯卡說:“人類的頭腦既是宇宙的光榮,也是宇宙的恥辱。”確實如此。人類的大腦擁有這種巨大的力量。然而它也經常出毛病,作出各種錯誤的判斷。它還使人們極其容易受其他人操控。例如,阿道夫·希特勒的軍隊有大約一半是由虔誠的天主教徒組成的。若是受到足夠高明的心理操控,人類會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一種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于潛意識狀態時,會自動形成哪些潛意識因素——這些潛意識因素總的來講有用但(在具體情況下)卻又常常失靈?(理性分析與感性分析結合,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自己的心理和思考規律有充分了解,這需要很多心理學知識的學習)

再次,微觀經濟學

一種不那么可靠的人類智慧——微觀經濟學。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

跟生態系統的情況一樣,有狹窄專長的人能夠在某些狹窄領域中做得特別好。動物在合適生長的地方能夠繁衍,同樣地,那些在商業世界中專注于某個領域——并且由于專注而變得非常優秀——的人,往往能夠得到他們無法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良好經濟回報。

1.規模優勢這個概念,規模優勢在商業的成敗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你生產的商品越多,你就能更好地生產這種商品。那是個巨大的優勢。它跟商業的成敗有很大的關系。

讓我們看看規模優勢都有哪些——盡管這會是一個不完整的清單。有些優勢可以通過簡單的幾何學得以說明。如果你打算建造一個油罐,很明顯,隨著油罐的增大,油罐表面所需的鋼鐵將會以平方的速率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將會以立方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說,當你擴建油罐時,你能用更少的鋼鐵得到更多的容積。有許多事情是這樣的,簡單的幾何學——簡單的現實——能夠給你一種規模優勢。

還有電視廣告中的規模優勢,比如寶潔公司;信息優勢,消費者對這款產品更了解,比如綠箭的口香糖和格羅茲的口香糖;心理學——社會認同優勢。我們會潛意識地受到其他人的認同的影響。因此,如果大家都在買一樣東西,我們會認為這樣東西很好。我們不想成為那個落伍的家伙,比如:可口可樂。壓倒性的優勢,在美國,除了少數幾個大城市之外,所有城市都只有一家日報,如果我的發行量占到絕大多數的份額,我就能拿到絕大多數的廣告。如果我擁有了大量的廣告和發行量,還有誰想看那份更薄、信息量更少的報紙呢?所以會慢慢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

這些規模優勢非常強大,所以當杰克·韋爾奇到通用電氣時,他說:“讓它見鬼去吧。我們必須在每個我們涉足的領域做到第一或者第二,否則我們就退出。我不會在乎要解雇多少人,賣掉哪些業務。如果做不到第一或者第二,我們寧可不做。

當然,規模太大也有劣勢。例如,我們是美國廣播公司(ABC)最大的股東。我們旗下有很多刊物都倒閉了——被競爭對手打敗了。它們之所以能夠打敗我們,是因為它們更加專業,效率比我們高得多。規模的弊端向來在于它會導致龐大、笨拙的官僚機構——最糟糕的、弊病最多的官僚機構當然是各種政府部門,它們的激勵機制真的很差勁。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政府——因為我們確實需要。但要讓這些大型的官僚機構辦點事是讓人非常頭疼的問題。

為什么某些市場的競爭在投資者看來比較理性,能給股東帶來很多收益,而有些市場的競爭卻是破壞性的,摧毀了股東的財富。如果是像機票這樣的純粹商品,你們能夠理解為什么沒人能賺錢。我們坐在這里也能想像得到航空公司給世界帶來的好處——安全的旅游、更豐富的體驗、和愛人共度的美好時光,等等。然而,自從雛鷹號首航(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載人飛行)以來,這些航空公司的股東凈收益卻是負數——非常可觀的負數。航空業的競爭太過激烈,一旦政府管制放松,就會嚴重損害股東的財富。

然而,在其他領域,比如說麥片行業,幾乎所有大公司都賺錢。如果你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麥片制造商,你也許能夠賺到15%的利潤;如果你非常厲害,也許就能夠賺到40%。在我看來,麥片廠商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它們有很多促銷活動,派發優惠券什么的,但為什么還能賺那么多錢呢?我無法完全理解。很明顯,麥片行業里存在著品牌認同的因素,這是航空業所缺乏的。這肯定是(麥片行業如此賺錢的)主要原因。

2.在微觀經濟學里,你們會看到專利權、商標權、特許經營權等概念。專利權非常有趣。在我年輕時,我覺得專利權很不劃算,投入的錢比得到的錢多。法官傾向于否認專利權——因為很難判斷哪些是真正的創新,哪些是仿制原來的產品。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說清楚的事情。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法律沒有變,但是管理部門變了——現在專利訴訟都由專利法庭來解決。而專利法庭非常支持專利權。所以我覺得現在那些擁有專利權的人開始能夠賺大錢了。

3.技術模型。

微觀經濟學的偉大意義在于讓人能夠辨別什么時候技術將會幫助你,什么時候它將會摧毀你。大多數人并沒有想通這個問題。但像巴菲特這樣的家伙就想通了。

例如:紡織品生意——非常糟糕的無特性商品行業,我們當時生產的是低端的紡織品,那真是無特性商品。邏輯是:更好的機器能極大提高生產力,但最終受益的是那些購買紡織品的人。廠家什么好處也得不到。與之相反,如果你擁有某城市的唯一報紙,有人發明了更為有效的排班技術,買進花哨電腦之類,那么你的錢不會白花,節約下來的成本還是會回到你手上。(問題關鍵在于技術應用的行業)

4.競爭性毀滅。假設你擁有一家好的馬鞭廠,突然之間,社會上出現了不用馬的汽車,過不了幾年,你的生意就會完蛋,這種事情總是反復發生。

5.沖浪模型。當新的行業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巨大優勢——當沖浪者順利沖上浪尖,并聽停留在那里,它能夠沖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微軟、英特爾、國民收款機)。但如果他沒沖上去,就會被海浪吞沒。沖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模式。

概念:能力圈:沃倫和我都不覺得我們在高科技行業擁有任何大的優勢。實際上,我們認為我們很難理解軟件、電腦芯片等科技行業的發展的實質。所以我們盡量避開這些東西,正視我們個人的知識缺陷。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游戲,那么你們注定會一敗涂地。你們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

有些人雖然無法在國際象棋大賽上獲勝,也無緣站在網球大賽的球場上與對手比試高低,但卻可以通過慢慢培養一個能力圈而在生活中取得很高的成就——個人成就既取決于天資,也取決于后天的努力。你們當中有些人也許會有機會在新興的高科技領域——英特爾、微軟等公司——“沖浪”。雖然我們自認為對該行業并不精通,完全不去碰它,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們去做的話是不理智的行為。

關于基本的微觀經濟學模型就說這么多了,加上一點心理學,再加上一點數學,就構成了我所說的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礎。現在從胡蘿卜轉到甜點的話,談談如何選擇股票——在此過程中,我將會應用這種普世智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