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津津樂道的時候,有沒發現其實你并不知道

王、馬互爆出軌,你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看了羅振宇在《邏輯思維》上推薦的一篇文章《有些問題,從提出的那一刻就注定是無解的》,最受啟發的是,面對各種我們聽說的事,我們都該問問自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如問問自己,王寶強和馬蓉都說對方出軌,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章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這是一個偵探式的問題:不關注信息的內容,而關注信息的傳播途徑。很大程度上,這個提問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一些頭腦中的自以為是。

拿沸沸揚揚的王寶強離婚事件舉例,夫妻雙方各種互爆出軌,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很多吃瓜群眾可能就看了幾十字的新聞報道,就開始謾罵馬蓉和宋哲。可能看了一些所謂“知情人士”的“獨家爆料”,就覺得孩子不是寶強的。更有甚者,就憑網上一句”馬蓉即將有王寶強的猛料爆出“就開始反罵王寶強。

我不在這討論事實真相,因為目前信息太雜太多,各種輿論眾說紛紜。而且我壓根只是個觀眾,根本不了解事實究竟是怎樣。對于這個事件所有的信息,我都是看新聞和朋友圈知道的。我想和大家探討的是我們怎么看待這些復雜的消息。再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津津樂道馬蓉爆料王寶強也出軌的時候,可以反過來看看我們是怎么知道這個事的:

可能是一篇在朋友圈轉載,閱讀量10萬的爆文。
可能是不斷刷新的關于馬蓉爆料的新聞,這些新聞雖然報道著一個事情,但好多都會加上“獨家消息”。
可能是微博上被刷屏的各種評論。

好吧,事實很明顯,你津津樂道的“馬蓉爆料王寶強也出軌”,這未必是事實。

事實是“你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寫著馬蓉爆料王寶強也出軌。

也許你覺得這個真是多此一舉。我就愛湊熱鬧,罵幾句解解氣。但其實你自己唯一確定的真相就只是最后一句。前面一句,未必是事實,也未必不是事實。可壞就壞在很多人在心里相信這就是現實,然后就開始各種自以為是的評論。

前幾天出現一個煞有其事的“王寶強帶孩子親子鑒定,DNA的相似度竟然只有2%-8%”。”很多網友就信了,然后我看到微博上各種替王寶強不值,各種說孩子是宋哲的。直到現在,并沒有確切的親子鑒定結果出爐,可是好多網友一口咬定了“非親生”。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兩個小孩子,或者王寶強的家人,你看到這些鋪天蓋地的“所謂真相”,會產生多大的心理創傷。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你非親眼所見,非親耳聽到,又非專業人士,但是你在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你信的“事實”。

事實和“相信的事實”并不完全對等

而除此之外,人情和法理有時也不是對等的,不能想當然地篤信人情的邏輯。

今日,馬蓉反訴王寶強侵犯其名譽權,要求其道歉,起訴似乎荒誕,可黑色幽默之處在于:從法律角度而言,她不僅可能贏,而且贏面一點也不低。

在此次案件中,如果王寶強無法從法律角度有充分證據證實馬蓉出軌,則屬于誹謗;如果出軌屬實,從保護個人隱私角度,寶寶仍然有可能涉嫌侮辱罪。

法律的邏輯,未必總能符合公眾的心理預期,有時在公眾眼中,它甚至奇怪到不可理喻。但你如果不站在王寶強的角度,也不站在馬蓉的角度,從固有的價值判斷抽離出來,還是能想通的。

此前就有律師表示,王寶強發布離婚聲明直指其妻馬蓉出軌,可能存在法律風險,輕則侵犯名譽權,重則涉嫌犯罪。

人心的勝負目前來看已成定局。而法律有其自己的邏輯,我們要尊重。

綜上所述,當你在津津樂道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你并不完全知道,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現象。希望我們都能養成一個習慣,凡事多思考一個“怎么來的”,也許我們的言行都會因此審慎得多、合理得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