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蘭西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異數。他短短46年的生命中,有長達11年的時間是在獄中度過的。從1929年起,他寫作了長達2848頁的《獄中扎記》。《獄中札記》維護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態度,對于正統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構成了有力沖擊。
“實踐哲學”一語最早是拉里奧拉涌來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葛蘭西對此表示完全認同。實踐哲學既是對唯物主義哲學的超越,又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超越。將唯物主義確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這是自第三國際時期以來的主流。當前中國官方哲學中使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來指稱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這一主流的體現。這實際上是布哈林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成果。葛蘭西卻敏銳地覺察到它與真正馬克思主義的背離。
他指出,布哈林的唯物主義根本不是對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的超越,而是直接倒退到普通大眾的常識。他注意到,現代社會普通大眾和知識分子明確的分離,普通大眾在哲學上處于常識立場,而那些純粹的知識分子則自覺地采取了唯心主義哲學的立場。葛蘭西所說的這種大眾常識正是50年代以來乃至現在中國的唯物主義哲學。當官方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是一種科學,看作是對封建迷信的反駁時,只是確立了常識的立場。葛蘭西指出,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哲學直接把普通大眾的常識當作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批評。他們的路線僅僅是:從批判唯心主義哲學開始,終止于常識的簡單接受。
常識的立場的根本問題在于,它其實是一種宗教立場。“在常識中,是現實主義的和唯物主義的要素處于主導的地位,這是粗糙的感覺的直接產物……這些要素是迷信的和非批判的”。也就是說,這種常識表達的結果是唯物主義的,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宗教意識,而非哲學。
曾經一段時間,我們把先有鞋子還是先有對鞋子的意識看作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準,并且認為每個人都能進行哲學思考,這實際上是一種常識感覺,已經和哲學互不相干了,也必然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取向。懷著這種觀念,我們把“心外無物”“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看成是非常荒謬和可笑的。這只能歸結為時代的因素和政治統治權爭奪的因素。
為了說明這一點,葛蘭西特別提到了“外部世界的真實性問題”。他認為,常識信仰的核心在于公眾“相信”外部世界是客觀地真實存在。問題是這個“相信”來自于哪里?葛蘭西認為它是由于公眾對于外部世界真實性不加思想批判的信任,這宗教信仰是一樣的。不用懷疑,直接相信。
葛蘭西認為唯心主義哲學恰恰是對這種真實性的最佳回應。唯心主義哲學認為現實世界是人的精神的創造。也就是說,唯心主義哲學作為現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已經自覺地通過工作來改變和創造世界,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以人自覺地通過工作來改變和創造世界的。
一方面,葛蘭西承認思辨唯心主義是現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認識到,思辨唯心主義沒有真正完成現代文化事業,因為現代文化的“內在性”原則沒有得到徹底貫徹。唯心主義哲學強調現實是人的精神的創造,這就把人與世界的關系變成了一個內在于人的創造性過程,因此它關于“現實”的主觀主義的概念所表達的已經是內在性的原則。但是唯心主義采取了一個思辨的形式,它只是哲學上的浪漫,不具有真正的革命性。
而實踐哲學則是對思辨唯心主義的超越。他指出,馬克思首先是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尤其是李嘉圖關于規律的思想的幫助下完成實踐哲學的轉變;這個轉變就體現在用歷史性上層建筑的概念揚棄了思辨哲學的抽象性。李嘉圖的影響就在于他使馬克思看到了規律的歷史性。一旦看到規律的歷史生成性,馬克思就可以從政治經濟學進入政治經濟學批判。也就是說,實踐哲學作為對規律歷史性的認識,它本身具有揚棄規律的革命性。因而,實踐哲學也就超越了思辨唯心主義,從徹底上貫徹了內在性原則。
如果說唯物論是一種宗教的立場,唯心主義是一種主觀主義的立場,那么實踐論就是一種歷史主義立場。它把一切都內化為人的歷史,并且闡明了人對歷史具有的主體性,從而推動人們進行改造歷史的活動。
盡管馬克思使用了“新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這樣的詞來表稱自己的哲學。但是這個“新”在哪里?“實踐的”又是指什么?
現在,站在葛蘭西的立場上,我們就能理解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觀點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涵義。“解釋世界”是以往哲學家用來標識世界,表達世界的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貫徹內在性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不是反映物質和意識誰決定誰的本體論哲學,而是從根本上變革社會,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實踐哲學。
我們也更能理解“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事物”一語的真正含義。
葛蘭西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的重新解讀標志著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范式的轉變。這也就是說,葛蘭西已經不再用唯物主義這樣具有本體論特征的視角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視角。當前中國唯物主義研究仍然采用布哈林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解釋,已經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自身缺乏革命性和創新性。
注:本文是對《二十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陳學明等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所作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