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始更新公眾號沒多久,朋友圈正流行“失語者的憂傷”,大概要表達有文化有追求的有為青年,因為難以融入庸常的世界,而產生的一種隔閡感。文章中總要列出喋喋不休的人、左右逢源的人、健談而淺薄的人對比,再拿相處過程中的幾件小事為例,證明自己的“沉默”是種無聲的反抗--不向大多數妥協,遺世而獨立,把背影和篤定的眼神留給世界。為了蹭熱點,我寫了一篇文章《健談者》,對于自己曾出現的“媚俗”和取寵于長輩的行為做了深刻的反省:
“我表演背天氣預報里的城市,大聲宣告自己要考清華北大,以及做百萬富翁的理想,引大人們笑,十分自得。”
在那篇文章里,我認為真正的健談者應該是“首先勇于找到內心深處那被淹沒在洶涌嘈雜人群里的微弱聲響,并且敢于把它表達出來”的人,而這類人一般都是沉默的,因為他們忠于內心,要傾聽心里那個微弱的呼聲。換句話說,在各個場合如魚得水受到大家喜愛的人,其實是無力的,因為他們從眾、一心利他,善于取悅別人而卻不重視自己。
因此得出結論:思想有深度的人,都是沉默的。那時候的我站在審視的立場上,一邊仰望高深莫測的沉默的獨行者,一邊打量嬉笑怪叫的大多數人,兩者高下立見,認為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升華。
2
上周四到和暢吃飯,我找了一張靠角的桌子坐下,對面是一個銀絲凌亂的老大媽。她碗里躺著兩條沒什么肉的魚,正在費力地嚼一個魚骨。沒過一會兒來了一個男生,我猜她大概是這個男生的奶奶或者姥姥了。“給您這個。”他給了老大媽幾張紙巾,然后就聽見她很響的擤鼻涕聲。
老大媽開始講她自己,從自己的年齡到醫院腫瘤科到她的養生菜譜--“每頓三分之一個土豆、洋蔥”。她說著說著就把瘦骨嶙峋的手往桌子上拍了拍。繼續說那個男生點頭笑著,一邊應和著老大媽。這時候過來一對情侶,女生不愿意挨著老大媽坐,跟她一起來的男孩子就坐到了我的斜對面,屁股還往外挪了好幾挪。兩個人都不說話,女生還噘著嘴。大媽把敞開了懷,苦口婆心地繼續對著我們四個大談健康和養生。男生悻悻地看了她一眼,女生壓根不抬頭,大媽依然滔滔不絕,我一直邊吃邊笑,那個男生在大媽喘氣間隙,笑著對我們幾個人說“大媽這是小班上課,咱們都長見識了。”
吃完飯了,我旁邊的男生提出送老大媽回去。大媽讓急著開會的男生先走,執意幫他送碟子到收殘臺。這時我才知道男生并不認識大媽。
高下立見。
大一的時候在學校心協的公關部工作,部門開會討論一個問題,意見難以統一,其中一個男生尤其擅長一本正經地胡扯,兩個女生圍著一個長相不俗的男生的觀點插科打諢;一個戴眼鏡的高個子男生不時抬起頭,從鼻子里哼一聲;一個女生從來不抬頭,表決的時候木搖頭或者點頭等等等,但是只要有一個女生在,效率就有保障,我在心里稱她為“破冰者”。她像潤滑劑一樣使每個人的狀態保持在興奮點,把快被捅爛的簍子兜起來,也能讓從嘴里開出的火車乖乖靠站停下。她很少做最后的總結陳述,總是插著一句一句控制節奏的話,有時在背后也被幾個自視頗高的組員說成是“沒什么見地還愛插嘴”,但我覺得她真的很厲害。
3
沉默者的沉默真的比健談者的健談更加可貴嗎?
還是僅僅因為通過道德審判,我們自封“沉默”以崇高。似乎通過張貼行為準則的“告友書”,便可以一勞永逸地待在自己的舒適地帶我行我素。
一種做法從自卑開始,把自己在人群面前的沉默看做“失語癥”顧影自憐,用幻想出的悲劇色彩感動他人和自己。
我有一個同學,他認為自己的沉默是病態的“失語癥”,只有在寫作中才能找到流暢表達自己,從而獲得一種內心的平靜。但其實他是一名不錯的辯手,在文學的選修課上也能于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和周圍的同學交流起電影、音樂更是坦然自如,病態從何而來呢?在家庭聚會上無所適從,這種很正常的現象竟然被他拿來佐證自己的病態。
另一種做法從自信開始,把自己的沉默當成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抵抗,認為這樣就跟庸俗、無聊和低級趣味劃清了界限。
高中三年我都是走讀,一進大學十分不適應。我是寢室起床最早的,動作聲音大,并且只在睡覺的時候回寢室,所以宿舍衛生也沒有打掃過。不久就落了單。碰巧朋友圈到處都是《孤獨才是你驕傲的資本》《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樣的文章,于是每見必轉,一篇篇文章儼然成了一面面昂揚驕傲的戰斗旗幟,為我的孤獨吶喊助威。后來大家關系好了,我才知道只是因為我的東西放得亂七八糟而已,和什么作息不同、生活規律不同沒有什么根本的關系。
不能對每種狀態淡然處之,潛在的可能是人際交往過度焦慮,甚至是某種人格精神上的缺陷。太沉溺于崇高感而忘記解決問題,有時候是病態的表現。它可能使人錯失了看到問題所在的機會。而習慣性地占據道德高地,則會使篤定坦然表面下的潰爛不斷加劇。
更讓人擔憂的是,社交媒體在這方面總是推波助瀾。出于人文關懷,出于自我意識,今天要強調努力的重要,明天要“生活在他處”;剛才“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女孩”,現在告訴你“他喜歡這樣的女孩”;一分鐘前說心情舒暢灑脫的人不容易得病,現在告誡大家“人要自律哪些能吃哪些絕不能”......就像你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問題所在,早就有各種各樣治愈勵志的藥在等著你,你完全可以自己取來當下需要的那部分拿去為自己的任何行為辯護。
4
我們似乎總是站在一個極端俯瞰另一個極端,嘲笑在中間地段疲于奔波的人們,這時候擁有優越感;但是人們在潛意識里又好像都肩負著“必須說話”的道德使命,這時候又充滿被壓迫和奴役感。
大多數情況下,沉默是我們做出的消極抵抗。不管是客觀條件下插不進話,還是因為主觀條件單純地想獨處,這時我們都生長出堅硬的殼,冷靜地站在殼后面,任由事件發展。通過短暫的出世或者神游,斷絕與當前處境的聯系。更甚一步,要為自己的沉默辯護。似乎只有憑借它們幫忙占據的至高點,沉默才由“偷偷摸摸”變成了“理直氣壯”。
但是自然狀態下的沉默,是和喜怒哀樂一樣自然且正常的存在。當你在電梯里碰見一群大聲談論著八卦緋聞的女同學或者談論足球、政治的男同學,當你在寢室里聽著室友談論各種新上的美妝,當你在聚會中傾聽老同學訴說他們的過往,當你在家庭聚餐中聽父母和親戚談論婚娶喪事,這些自然且正常的現象。因為興趣點不同,因為了解不夠多,因為階層的差異、見識的高低。沉默是對說話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發言權的重視。但這種情況下的沉默并不能成為和侃侃而談者對立的理由,更不能成為自己試圖辯護和掩蓋的對象。
我見過的許多優秀的人們,他們獨立思考,也在和人交往中拓展思路;他們尊重自己,也在別人的尷尬的時刻為他們破冰;他們可以和同領域的人才談論前景也能和老家的大爺在小巷口下棋。他們走在路上是腳下生風的個體,混跡于團隊中能成為卓越利他型的領袖。
他們熱愛孤獨和沉默但絕不盲目地沉溺于狂熱里;他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以此為榮沾沾自喜。他們不需要時刻拿各種言辭來為自己的做法正形因為他們足夠自信。
人最重要的,是認識和發現自己。接受自己的每個狀態,跟一個尚不完美自己和解。不故作崇高之態,也不佯裝自輕自賤的世故。只有看到了真實的自己,才有可能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節奏趨于完美。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放棄對于道德制高點的絕對敬仰。
這些不管是對于個人,還是媒體渲染下的社會,都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