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堅持了不到一周時間。
每天抽出不到半小時,在這里寫下幾百字。
工作日時常是在去地鐵上完成。從自己的文字中,明顯的感覺到,上班高峰焦慮,以及下班末班車的那種疲憊感。
很多情緒波動也終于有跡可循。本是一時興起,漸漸竟認真起來。
等車的時間,幸運地遇到座位的時間,或者只是有了一角可以倚著,不那么擠,雙手可以打字的時候。都可以敲上幾個字。
《番茄工作法》的作者諾特伯格在第一章中寫到,自己怎么就開始使用這個方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效率?!懊刻煸绯康那榫岸纪耆粯樱何胰ボ囌镜溶嚕噥砹耍疑宪?,坐在習慣的座位上。到市中心的車程大約需要25分鐘,我總是利用這段時間讀些和工作有關的實用書籍。”
也許是因為他沒有智能手機,所以這段時間對于他來說是完全專注的,在這25分鐘里,“想要和在家看書時那樣,喝喝咖啡、看看電視、上上網(wǎng),或者處理一兩件突然想起的重要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這樣看起來,我倒有點羨慕?jīng)]能用上新款iPhone的作者。每天有一點時間是目標單一、結果單一、專注而高效的。
我們不是沒有時間,時間就在那里,很公平的每人每天24小時。我想我抱怨的沒時間,會不會是,我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時間?
不,時間是無法被人控制和管理的,我只能管住自己,我害怕和焦慮的是,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
上學時期,越是接近考試、交論文的日子,我讀的書反而是最多的,許多大部頭都是在擠出的碎片時間中完成。
工作了,越是項目要上線之前,越是多讀文章多看書還會特別想買各種課程,提升自己的需求倍增。
于是非要把自己搞得多線并行,忙得不行,竟然還會抽出時間來追劇、畫畫、打游戲…
這一切所謂的拖延,我想不過是因為在失控之時想找回那種“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的安全感。
其實,掌控感除了來源于對自己日程的把控。還可以來源于對自身效率的掌控啊。今天比昨天的效率高,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了更多的工作內(nèi)容,或者在質量上有很大的提升,在本職工作之外還有些創(chuàng)新。
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擰螺絲,非??菰铮行┤诉€是可以比別人擰得多,這就是業(yè)務冠軍。
如果只是在很緊張的時間表中加入自己完不成的任務,這種自我挑戰(zhàn)與自我掌控,未免有點太初級和低端,只是徒增焦慮感,讓每一個任務的效率和質量都打折扣,最終只有收獲挫敗感。
挫敗感多了起來,就會陷入對自己能力的深深的懷疑。簡直就要開始抑郁,開始覺得自己的人設立不住,人間要不值得了吧。
1月時有過一段每天晚上2點以后才睡的時光,看似非常勵志,實則是,晚睡來源于拖延,來源于處理工作、生活和學習之前,我在追劇、發(fā)呆、打游戲。
我有一個自我狀態(tài)的自查標準,那就是“洗頭率”。因為頭發(fā)厚難吹干,每天洗頭真的需要很飽滿的精神。1月我可能3天甚至5天才洗一次頭,可見自我的狀態(tài)有多差。
其實,也許每天只要有25分鐘,甚至更短時間,進入專注高效的狀態(tài),就能體會到最小限度的掌控感。
就像是《番茄工作法》的作者坐公交車的那25分鐘。什么都不重要,只有手上的書、耳機里的音樂、拿起手機打出的字…
從最小的掌控感開始,慢慢增加,一點點地修復自己。片刻逃離那個,失控的自己。
看吧,我還是可以做一個自律的好人的,哪怕每天只做25分鐘。
我想,在地鐵上寫作文,就是我的片刻逃離了。
文章配圖是柯安安拖延癥手繪《別浪,費時間》
ps.今日份小確信
海桐果實胸針到了。比想象中精致,有一種質樸手工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