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畫,梅花圖,揮灑淋漓,縱橫豪宕,似乎是信手拈來

中國古畫——梅花圖

梅竹圖

原濟立軸紙本墨筆

縱115厘米橫3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以濃淡之墨寫竹,造出一種空間上的伸縮和變化。以淡墨寫花瓣,以濃墨點出花萼及花蕊以及枝干的扭曲變化。揮灑淋漓,縱橫豪宕,似乎是信手拈來,一揮而就,以空靈秀潤之氣布滿全圖。

靈谷探梅圖

原濟立軸紙本墨筆

縱97.5厘米橫50.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以干濕濃淡的水墨寫竹梅二君,用墨色的變化烘托出滿卷的氤氳之氣。云彌霧漫之中,竹葉飛揚,似籟籟有聲,將無形之風描繪盡致。風隨霧動,霧就風涌,風霧之中的翠竹疏梅,意韻灑落。構圖簡潔明快,縱橫宕逸。

早春圖

楊晉立軸紙本水墨

縱210厘米橫11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晉(1644—1728),清代畫家。字子和、子鶴,號西亭、二雪、谷林樵客、鶴道人、野鶴,江蘇常熟人。王暈弟子。擅山水,尤工村莊景物,亦寫人物、花鳥,尤擅畫牛,蹄角生動。晚年每多率筆,蒼而不潤,有虧神氣。傳世作品有與王暈合寫《王時敏小像》、《歲寒圖》、《艷雪亭看梅圖》、《柳塘春牧圖》等。此畫寫二株老梅枝干曲虬盤折,枝頭新花綻放;奇石之旁新篁枝葉靈秀,水仙盛開,靈芝仙草長于山石之上。全圖結構緊湊講究,繁密而不沉冗。樹干山石皆以淡墨暈染,以小斧劈皴、橫皴等點染,以濃墨點苔。水仙用白描雙鉤手法繪出,雋秀淡雅;梅花則以墨線勾畫,錯落紛呈。畫面雖未設色,卻將初春的盎然生機盡于筆端描出。

水仙茶梅圖

姜泓

立軸絹本設色

縱118.3厘米橫42.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姜泓,生卒年不詳。泓一作法,字在湄,號巢云,杭州人。工花鳥,筆致生動,賦色鮮妍。此畫中寫水仙與茶、梅三友相為呼應,梅枝上一小鳥正躍躍欲飛。構圖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勢。以淡墨點染出山石,水仙、茶樹用工筆細加勾畫,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內的渲染,間點丹紅,色澤淡雅脫俗,氣韻流動。山雀用筆筒略,造型卻準確生動。

雜畫圖

王樹轂冊頁紙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33.3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王樹轂(1649—約1735),字原豐,號無我,又號鹿公,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工畫人物,學陳洪綬,而有所變化。衣紋秀勁,設色古雅。此冊共八開,分別為古木幽篁、蕉石人物、壽桃、石榴、樹石人物、山水、墨菊、墨梅。水墨為主,偶有淡設色。每幀一小景,并自題詩一首。此選二幀,之一為《古木幽篁》,古木生機勃勃,兩竿幽篁挺立。之二為《墨梅》,老干新枝,花朵疏密有致。兩幅構圖皆偏聚一角,用筆老練遒勁,師法陳洪綬而有所變化,堪稱精品。

花鳥圖

顏岳冊頁絹本設色

縱29.8厘米橫25.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以一垂弓下伸的梅花枝干貫穿畫面,一只色彩鮮艷的鸚鵡正向下嗚叫。梅花以淡墨勾畫枝條、花瓣,以粉白點染花冠,胭脂寫出花萼。鸚鵡用色講究、筆法工整,寫中帶工。

梅鵲圖

陳書立軸紙本墨筆

縱106.6厘米橫42.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陳書(1660—1736),清代女畫家。號上元弟子、復庵,晚號南樓老人,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堯勛女,錢綸光妻。擅畫山水、人物,俱合古法;尤擅花鳥草蟲,筆力遒勁,風神簡古,機趣天然,近陳道復。傳世作品《梅鵲圖》《防陳道復水仙圖》《南樓老人人物花鳥圖》。此畫寫二鵲正棲于梅樹老干之上,啾啾嗚叫。梅干造型奇特,與上方之倒垂梅枝呼應,用筆洗練,以水墨暈染枝干,淡墨寫花,濃墨點萼,古趣盎然。二鵲用筆細致卻又遒勁有力,墨彩渲染出鳥羽的不同質感。畫面雅致清麗,韻味悠長。款識“丙中秋日,摹家白陽筆意,女史陳書”。

梅花圖

李方膺立軸紙本墨筆

縱145.2厘米橫50.6厘米

李方膺(1696—1755),清代畫家。字虬仲,號晴江、秋池,江蘇南通人。世宗雍正間以諸生受保舉,去官后寓揚州借園,自號借園主人,賣畫為生,傲岸不羈,為揚州八怪之一。擅畫松竹蘭菊及諸小品,尤長寫梅,縱橫跌宕,不守矩蠖,意在青藤(徐渭)、白陽(陳淳)之間。畫巨幅則蒼老渾古,墨氣淋漓,有亂頭粗服之致;惟梅花標格獨具靜逸氣,有專用的“梅花手段”印章。傳世作品有《百花蘭瑞圖》《四季花卉圖》《墨松圖》《松石圖》《梅花圖》等。作者擅畫松石蘭竹,晚年專工畫梅。他的梅花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蒼勁矯健。此圖中以濃淡之墨揮寫梅樹枝干,蟠塞夭矯,縱逸豪宕。淡墨白描勾花,濃墨點蕊,寒葩凍萼,有渾含墨色之韻。構圖疏秀奇絕,畫之右下方做長題,為作者探尋古梅之所感所想。

李方膺立軸絹本沒色

縱162.5厘米橫43.1厘米

作者擅寫梅、蘭、竹菊及蟲魚,筆墨豪放,向以縱逸豪宕取勝。但在這幅畫中,用筆、設色都較工整收斂,清新明快,秀麗雅致。從自題七言中推知此畫也許是為長輩所作,所以畫面祥和安逸,色調。

墨梅圖

李方膺冊頁紙本墨筆

縱23厘米橫42.4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墨梅圖冊共十一頁,皆是以大寫意之法所作。冊中各梅,干取奇姿、花取疏朗,狂放縱逸之風盡露。多以粗筆寫梅干,轉折曲直,有書法之風。寫花隨意粗放,筆簡神足。

羅聘立軸紙本墨筆

縱69厘米橫28厘米

四川省博物館藏

羅聘二十四歲師從金農,常以梅蘭竹菊入畫,初仿江路野梅之趣。這一幅梅花圖中,作者自戲稱為“江路酸香”。圖中以粗筆淡墨寫出梅樹老干虬勁之姿,濃墨點苔,淡墨勾花,花本不顯,以濃墨點染花萼,使朵朵墨梅呼之欲出。筆法古拙質樸,野趣橫生,有別于汪士慎畫梅之繁花密枝、高翔之疏朗秀逸,自成一體。

梅花圖

羅聘立軸紙本墨筆

縱131.8厘米橫34厘米

此畫以淡墨寫老梅枝干,稍加渲染,以濃墨點出橫苔。梅枝姿態取向不同,上下呼應。繁花綴枝,以淡墨圓筆勾出,空靈剔透。梅枝縱橫交錯,畫面卻繁而不亂,生動自然。體現了“羅家梅派”的風格特點。

梅花圖

羅聘扇面金箋紙本墨筆設色

縱19.5厘米橫54.2厘米

此扇面擷取梅枝梢部,以水墨寫出。作者采用其一貫的畫梅技法,以淡墨寫干,濃墨點苔,圓筆勾花。造型生動,一梅枝疏影橫斜,將視覺引向右角的款識題字,使書畫有機地結合起來。

梅下賞月圖

余集立軸紙本墨筆

縱65.2厘米橫31厘米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至侍講學士。擅畫山水、花卉、禽鳥、蘭竹,尤工仕女,無不精妙,工書及詩畫,時稱三絕。傳世作品有《松蔭課子圖》《卿須憐我圖》《梅下賞月圖》等。此圖中畫一士人,身著袍服,頭戴摺巾,反背雙手,漫步賞月,對景沉吟。兩枝老梅偃蹇相伴,環境幽雅而富有詩意。構圖簡潔。用淡墨烘出月亮,空曠幽淡。人物用筆爽利,線條有力,生動傳神,是余集的精湛之作。

趙之琛立軸紙本設色

縱141厘米橫37.3厘米

此幅梅花山茶圖,用筆工致堅凝,骨力雄秀,設色古雅,得惲壽平沒骨真諦。花間輔以焦墨鉤勒的湖石為陪襯,愈襯出山茶的不凡風姿。是一幅熔鑄金石氣息的佳作。

蕉梅錦雞圖

王禮立軸紙本設色

縱114.7厘米橫47.2厘米

畫中兩枝旁逸斜出的蕉葉,在大雪覆蓋下,隱現綠色生機。雪蕉下是一株漸次盛開的紅梅,樹干蒼勁,暗香浮動。梅邊怪石突兀冷峭,石上有錦雉棲息,神態安閑從容,有雋逸之氣。構圖巧妙新奇,用筆勁秀,設色典雅清麗,顯示出傲霜斗雪、頑強不息的生命力。

萬上遴,清代畫家,生平不詳。這幅梅圖非常獨特,不同于別的畫梅大家之風格。畫中梅樹老干曲折,貫穿畫幅,墨筆寫之,留白處多以淡墨暈染;小枝以濃墨寫出,縱橫交錯,欹仰奇絕。梅花則以碎筆或點或勾,飛揚縱橫,雖無具體形狀,卻顯露出萬玉瓊花密生枝梢的意境。整幅作品一氣呵成,暢快淋漓。

明月種樹圖

湯祿名立軸紙本沒色

縱168.5厘米橫86.5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湯祿名,生卒年不詳。活動于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湯貽汾之子,江蘇武進人。幼承家學,上花卉、仕女,筆意清新。此圖中一個文人把鋤倚樹而立,似種樹疲累正在憩息。他仰頭望向夜空,梅花枝頭,云開霧散,一輪明月高掛天宇。圖中以墨筆寫梅干細枝、繁花密萼,用筆縱放。人物用線疏簡,面部刻畫生動傳神,將人物怡然自得、愉悅安祥的神情表現的栩栩如生。

紅梅圖

吳昌碩扇面紙本水墨 設色

縱19.3厘米橫54.2厘米

(日)私人藏

本扇面構圖很見章法,匠心獨運。前后梅枝皆自左向右橫出,如折枝橫置,富有奇趣。用筆暢勁,線條變化隨意天然。其枝條以墨摻色,與花朵以色摻墨達到調和,以至梅花繁茂艷麗而又沉著淳厚。自謂擬“揚州八怪”中的李方膺,然其用墨用色之運筆皆為其暮年自家法式。

神仙福壽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凈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并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

《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并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松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托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蒲華吳昌碩 1890年紙本設色

141.cmx 39.1cm

浙江省博物藏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一作倉石.號缶廬,70歲后以字行,浙江省安吉人。清末諸生,曾任江蘇安東(今漣水)縣令,后居上海。先以書法,篆刻成名,后以繪畫名重藝壇。曾為西泠印社社長。著作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蒲華和吳昌碩互為師友,他們之間的交往擴大了彼此的視野,開拓了胸襟,藝術修養有了很大提高。《歲寒交圖》是二人精心合作的產物,描繪了風寒嚴冬的梅竹不畏風霜,挺立傲然,不為命運所屈服的精神。圖中一枝老梅道勁拔張,風骨自存,朵朵梅花如繁星順勢而生,熠熠生輝;旁邊淡色瘦竹細挺有力,不畏霜凍,更顯英雄本色。冬寒料峭,梅竹相交,同甘苦,共命運,愈顯俊爽。此作真誠地表達了兩位畫家心中梅竹互伴、共生永有的良好愿望

歲朝圖

王震 1928年紙本設色

150emx 81cm

朵云軒藏

王震在60歲之后,融吳昌碩和任伯年的畫法于一爐,并融合自身的修養和禪機日漸努力,終成一家之貌,在上海的書畫界贏得了很高的聲譽。這幅《歲朝圖》精取了吳昌碩的構圖和用筆,吸收了任伯年的著墨與敷色。圖中的盆景、梅樁、杯壺、蔬果憑借著書法和印章的幫襯,輔以土里土氣的如意和稚拙可掬的不倒翁,平添了些許歡慶的氣氛和古色古香的情趣。王震的高明之處就是把這些文人關注和民間喜歡的物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營造著雅與俗共存、情與趣相攜的意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