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彭小六的書,知道了建立知識體系,然后自己模仿,建立了工作的專業領域知識體系:
如何快速修煉成為工程造價菁英
工作環境競爭越來越大,無論是剛剛工作,還是在職場上呆了一段時間的你,都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被社會行業所淘汰,成為自己領域里的菁英。
那我們要如何修煉才能成為一個行業菁英呢?我們需要學習什么專業知識,提升什么職場通用技能呢?
下面,會從需要掌握的通用技能、專業基礎知識、行業專業知識、高效率工作使用的工具方面,一一為大家分享:
一、行業通用的技能
你可能是出入職場的新人,那你需要快速的適應工作環境,就需要適應能力;工作會接觸很多表格,就需要熟練使用辦公軟件;如果進入大一些的單位,要具備團隊協作能力;想與同事共同成長,就鍛煉自己的分享交流能力;
如果你正在職場發展階段,如何更好的和領導和客戶溝通,變得更加重要;
接觸不同的人,那如何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去談判,需要談判和社交能力;
解決工作的問題,下屬的問題,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一個團隊,需要團隊管理能力。
那這么多能力,我們要先學習哪個呢?時間管理達人彭小六的《讓未來現在就來》,當團隊需要開發產品,他利用下班時間,自學產品營銷,最后解決團隊問題,成為主管,可見學習當下最需要的能力,更有助于提升自己能力。
二、專業基礎知識
剛到工作單位,領導就給你一套圖紙,讓你算量,你需要懂工程識圖、定額計算規則、清單計算規則、計價軟件、工程施工一般工藝、工程造價基礎知識、整個工程造價管理有哪些環節,不同單位注重哪些知識技能(業主、承包商、顧問公司)。
那你會問這些知識要到哪里找呢?
你可以通過:
書籍:全國造價員考試教材;注冊造價師教材;其它造價基礎類書籍;
網絡:筑龍網、土木在線、土木工程、造價者網等;
問答型app:筑龍論壇、知乎-工程造價板塊、軟件類(魯班大學、廣聯達新干線);
搜索工具:百度、搜狗;
微信公眾號、相關的課程學習;
三、行業專業知識
專業基礎能力你已經掌握了,那繼續提升,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知識,不段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那這個階段要學習哪些內容呢?
需要知道工程技術方面:熟悉工程地質、工程構造、工程材料(組成、內容、價格)、施工技術(程序、流程、施工組織設計、一般施工方法、圖集)、工程計量(計量原則、軟件);
工程經濟:熟悉資金的時間價值、利息(影響因素、單利、復利)、利率(名義利率、有效利率、等值);
工程財務方面:熟悉工程稅收(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營改增(一般計稅法、簡易計稅法)、工程保險(建筑工程一切險、第三者責任險);
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及內容:
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
法律: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標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發布;
行政法規: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國務院編制;
行政規章:工程造價咨詢企業管理辦法;
國務院各有關主管部門(建設部)發布;
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發布;
地方性規章:省一級行政政府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政府;
現行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廢紙標準;
了解如何獲得職業資格:國內的注冊造價工程師;國外的英國皇家測量師RICS;
知道工程造價管理的全過程:
前期決策階段:項目策劃、投資估算與成本控制、項目經濟評價、項目融資方案分析;
設計階段:限額設計、方案比選、概預算編制;
招投標階段:標段劃分、發承包模式及合同形式選擇、招標期、簽訂合同;
施工階段:中期付款、財務報表、變更估算、索賠管理;
竣工驗收階段:最終結賬、合同管理等。
合同管理:國內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1999版、2013版);
國外 FIDIC合同。
四、電腦知識及工具
1、借助網絡:比如法律法規內容在哪里?法律糾紛的案例在哪里看?
2、學會使用搜索工具搜索:
3、咨詢身邊的同事、朋友、領導:
咨詢他們,可以更快速解決你的問題;
4、問答app解決問題:知乎上面有很多行業大Boss及工作多年的人,又很多的切身體會與分享,你也可以提出你的問題。
5、關注微信公眾號,里面會推送很多的內容,比如廣聯達索賠圈;
6、利用云筆記儲存知識:印象筆記(可以快速的把你在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的內容一鍵轉載到電腦端,你可以在上編輯,按照自己需要的內容刪減;
7、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方法,讓你的想法更直觀。
五、總結
除了學習這些知識,在工作中可以積累處理工作的任務,學習同事之間的好的做事技巧和方法,先從模仿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學習知識,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學到的知識去應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平時多和身邊的人分享與交流,實現知識的共享,建立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看田志剛老師的《知識管理》。用這個方法,我學會了建立造價領域的知識體系;你可能會覺得,我只會一點,如何分享,等儲存能力成為大牛,再去分享;你卻沒發現大牛都是學會-分享-收到反饋-改進,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
寫的兩眼發花,手腳發麻,今天就分享在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