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篇是道德經中經常用到的章節,充滿了辯證法,同時也被說成為陰謀論,千百年來,被這樣或正或反的運用著,或被點贊,或被咒罵,這也符合歷史的周期變化,不同時期,不同人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結局。中國的陰陽哲學又一次證明了它的高明。
一陰一陽謂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老子在這章的大半篇幅都是在舉例子,說明陰和陽的關系。陰陽是一對矛盾體,也是統一體,它們就如同事物的兩極,任何事物只要到了極的位置,緊接著必然的往反方向運用,這已經是千百年經過無數次驗證的真理了。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列舉很多,比如,人到了中年以后,緊接著必然是身體機能的下滑,我們形容年富力強之時,都是在這個階段。
人到了老年,又是一個極端,這個時候的轉折,就是轉世重生!
花無百日紅,人生的事業也是這樣,在陰陽的周期律中,跌宕起伏。
老子講,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就是在總結了。這種變化是細微的,不易覺察的。這種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人生也好,事業也罷,王朝也如是,在鼎盛的時期,一切都順利之時,往往都是一些不重大,不起眼的小事作為導火索,引發衰敗的開始,這就是周期律。
一個最近的例子,美國從一家獨大的帝國,自從經歷了戊子年的金融危機后,就開始了它不斷的下滑的局面。
所有的衰敗都是從強到弱,所有的復興都是從弱到強。柔弱就是這樣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這是一句大白話,只需一點常識就能知道,魚兒離不開水,這是它們生存的環境,就如同人離不開空氣。
這里有一個疑問,為何不是水,而是淵呢?淵與水的區別是巨大的,深而不見底,孕育萬物,是淵的特征,海不辭細流,故能成其大。越是這樣的大而深的環境,才能有魚躍龍門的可能。同樣因為這樣大而深的環境,才能藏得住,存活下來。
說的再明白一些,事物在未成之時,有一個保證它生存的庇護所是頭等大事。人在未成之時,低調,謙卑,甚至隱藏,是為了避免打擊的有效方式,不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被攻擊的機會也就小很多。
到了機會成熟之時,有一個足夠大的舞臺去展現自己,實現鯉魚躍龍門之時,一個這樣大環境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一正一反的妙用,也是一陰一陽的體現。同樣一個淵,在不同時期作用截然相反。但同樣至關重要。
國之利器,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核心競爭力,是一招制勝的法寶。
大到國家的核武器,小到個人的一項技能,這些都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這個社會,有一些人靠關系渠道掙錢,有些人靠技術掙錢,有些靠臉掙錢,等等,各有各的核心競爭力。
不可以示人,也是大白話。這些核心的東西,就如同財富一樣,中國的古語就是“財不露白”,還有一句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一旦放到臺面上,隨之而來的就是層層危機了。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來做的。凡是我們人為有價值的,都會藏好,保護好,從財物,到重要的人,再到一個點子,創意,都是這樣做的。
我們的古人在遙遠的春秋時期,就明明白白說明了這些。這就是智慧。
陰陽之理,貫穿始終。辯證之道,比比皆是,讀書可以明理,同時也要舉一反三,更要在不同的時代,以時代的需要和眼光去辯證運用,否則此書早就該消亡了。
道和理是不變的,變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間現象,以不變應萬變,即是終極奧義,也是樸實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