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圣彼得堡印象隨筆

前幾天,我隨海南康輝旅行社去俄羅斯雙城游,感受到了俄羅斯莫斯科與圣彼得堡的風土人情,領略到了極其獨特的美麗風光,著實讓人難以忘懷,其中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圣彼得堡這座歷史名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彼得堡,位于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處于北緯59°~60° 、東經29°~30°之間,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而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歷史中心古跡群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彼得堡是世界上少數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6月21日是俄羅斯圣彼得堡的“白晝節”。白夜時漫步在靜靜的涅瓦河畔,看著街上的人們無需掌燈,便可在凌晨時分于街上讀書看報,著實是一番神奇的景象。

落日余暉久久映照天際,在短暫的昏暗之后,又出現晨曦朝霞。六月中旬的圣彼得堡日照長達20小時,這座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城市美輪美奐,它既有威尼斯水城的風采,也有巴黎的時尚格局,更有俄羅斯文化長久的積淀。它在俄羅斯人心目中有著不亞于首都的地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按旅行團李城導游的安排,午夜時分我們乘火車去圣彼得堡,莫斯科火車站是幢不大的古典建筑,同乘這趟夜行軟臥鋪列車有中國許多旅游團隊。圓拱型的候車廳嘈雜得人聲鼎沸,堪比中國春運民工返鄉潮時那樣的擁擠。

列車在夜幕中穿行于俄羅斯廣闊原野,早晨到達芬蘭灣畔的圣彼得堡。涅瓦河緩緩流經的沿岸,錯落有致的歐式建筑群,即熟悉又陌生。讓熱愛俄羅斯文學的人們產生錯覺,仿佛自己的青蔥歲月,真的曾在此地消磨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十二月黨人廣場拜祭彼得大帝銅像,這位俄羅斯強國的締造者,也是這座海濱城市的開拓者。駿馬前蹄高騰,作飛奔之狀,彼得緊勒住馬韁,目視前方。伊薩基耶夫這座大圓頂建筑教堂,純金圓頂自建成至今從未修繕過,仍閃耀著150多年前的金光,使教堂顯得古老滄桑。教堂四面都有門廊,每面門廊都用16根整塊紅花崗巖精雕成的高高圓柱支起,直徑2米的柱上仍傷疤累累,是二戰時德軍所留的彈痕。

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歷了一時激烈動蕩。有媒體報道,又有一國家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苦難中。現在身臨其境,方知這個國家生活如今相比我們更加幸福,住房、教育、醫療、水電等等都免費或近乎免費,政府鼓勵多生孩子,生兩個獎勵住房,生四個則是英雄母親可受到普京接見留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彼得堡是依水而建,如今河岸兩旁依然標志性擺設著當年行舟的巨大鐵錨和偉岸的燈塔,紅色的塔柱上裝飾著戰利品——被俘獲的敵艦鋸割下的船首。

涅瓦河河面水波蕩漾,起伏著柔美的旋律。河岸邊幾對青年男女在綿綿細雨中依偎還有親吻……涅瓦河被渲染得瑰麗多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十月革命那聲世界著名的炮響,就是從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打響的。如今這艘承載過重大革命使命的艦艇仍靜靜地停泊在那里,默默地注視著涅瓦河上空的云卷云舒。


圖片發自簡書App

90多年了,這艘艦艇當初可稱偉岸的巡洋艦,現在看它的身姿充其量只是艘炮艇。仍然依仗著那段輝煌的歷史,只是硝煙散盡它顯得滄桑和孤寂。

滔滔河水仿佛在不停地向我們講述:寫滿了英雄創世、有42個島嶼,300多座橋梁連接成一個整體這座城市的歷史。它增添了一絲浪漫、一絲陰柔,攜帶著俄羅斯的文化流向芬蘭灣,流向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去俄羅斯旅游,游涅瓦河是不可遺漏的一個項目。我們自費每人500元集體體驗了乘坐游船觀光的樂趣,游覽了圣彼得堡最好的景點,如美麗古典的宮殿、教堂、學院均分布在涅瓦河兩岸,而在涅瓦河上的觀賞角度是最好的。

游輪上助興表演中一個渾厚的俄羅斯歌手,唱起了《三套車》《喀秋莎》,地道純正的俄語,特別的淳厚低沉,團隊中多數六十歲上下的人們被帶入了那熟悉的年代,禁不住熱血沸騰,不約而同地擊拍律動,哼聲附和并一起唱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下定決心》等中國老歌,并隨著節拍跳起歡快的舞蹈。

圣彼得堡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漫步于城市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都在與歷史對話。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誰不引以為榮?難怪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喜悅洋溢在她們可愛的臉上


圖片發自簡書App


彼得保羅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彼得大帝選擇這處易于防御的地點作為同強大的瑞典海軍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六棱體的堡壘突兀在水中,扼守在江濱的咽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護下誕生和發展的,彼得堡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ъ)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創造的。彼得大帝親自為它選擇了一處易于防御的地點,親自監督建造工作。后幾經擴建,建成這座六棱體的古堡。古堡的墻高12米,厚 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但是作為要塞它并未取得實際效果,反而成為收監政治犯的監獄,可以說它是背負著俄羅斯沉重歷史陰影的一個要塞。

要塞隔河相望的是艾爾米博物館,也稱冬宮。是圣彼得堡的第一景點,在淡綠色的墻壁上,有著白色柱子和金色的雕塑,藍瑩瑩的天做背景,映襯著優雅而不失雍容的昔日皇宮。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冬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窗戶、廊柱和燈具鑲著金色的花飾,精美的令人驚訝。高大絢麗的樓梯間,設計得充滿了巴洛克式戲劇性的幻想視覺。

藝術的魅力永恒,能超越時空、跨過地域,沒有國籍和語音的隔閡。我想,這個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及他們對文化由衷的景仰,或許就是俄羅斯人普遍顯得比較有修養的源頭吧。

博物館里的精品美不勝收,我喜歡寫實的表現手法。這幅色彩純樸、筆觸厚重,結構精準的油畫,讓我瞥見了十八世紀威尼斯廣場上人群簇擁的場景。而某些冠以“后現代”之名的時尚,將顏料瞎涂亂潑的繪畫造型是不會有留世價值的。

館內現存大約270萬件藏品,包括達芬奇、拉斐爾、梵高和畢加索等畫壇巨匠的名作。那么多的華麗震撼,不少人靜靜地踱步和觀看,身邊年輕人偶爾在速記本上勾畫什么,大家從而獲取純正的藝術品味這一點是無疑的。

整個大廳全都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雕鑿而成,線條流暢明快,每個細部都打磨得異常光滑。四周則是許多姿態各異的俄羅斯歷史上舉足輕重人物的油畫,呈現一派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無數寶藏、成排鏡框與繪畫、到處擺放雕像、玻璃柜中珍玩文物,凝著斑斕而貴重的光澤,停棲在皇宮窗簾所遮蔽的微明之中。冬宮的大門是鍛造鐵柵欄,造型精美很有藝術特色。以前電影場景中停泊在涅瓦河上的巡洋艦的大炮轟開了這扇大門,士兵開始向涌入冬宮。實際冬宮大門朝向廣場,背對涅瓦河。炮彈不是導彈,彈道何來回轉?歷史不容戲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冬宮廣場很大,不亞于紅場,中央矗立著“亞歷山大柱”。暗紫色大圓柱由整塊花崗巖制成,是為紀念1812年反抗拿破侖戰爭勝利而建成。最大直徑為4米的圓柱,高達47.5米,是世界上同類型最高的紀念碑。對面是陸軍總部。

旅游大巴開行于涅瓦河右岸,遠遠望見純凈的天空下,圣光皎白的斯莫爾尼宮像是要溶化在藍天白云里。建筑極其精美,堪稱為俄羅斯巴洛克風格建筑中最完美的作品。對于來自共產國家的人來說,此宮是十月武裝起義的策源地而成為革命朝拜圣地。

眼前潔白如玉的修道院“斯莫爾尼”,在俄語卻是漆黑的瀝青名字。曾是列寧這位風云人物武裝起義的指揮部,現在門窗緊閉里面空蕩蕩的仿佛與塵世隔絕,肅穆的歷史感頓然而生。

一位老者在心無旁騖地尋覓著可以入鏡的景致。每當有人稱贊精彩的照片都會脫口說你的相機真好。其實拍照不是相機,而是用眼睛,用隱藏在相機后的捕捉稍縱即逝那一瞬間的眼睛,憑對生活的熾熱和對藝術的洗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圣彼得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之城,青銅騎士、涅瓦大街、普希金城、滴血教堂,亞歷山大紀念柱、保羅要塞等,都是這城市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每一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見證著這城市的興衰榮辱,彰顯著它過去的輝煌。

已過傍晚九點,柔和的陽光依然灑滿了城市,整個圣彼得堡若被染上一層濃郁的色彩,宛如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俄羅斯繪畫大師筆下風情萬種的油畫。圣彼得堡仲夏夜,不會漆黑的天空,讓人不由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現在我們已經回到國內,回到海南,回想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度過的美好時光,思緒萬千,留戀不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