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寫作群里的小伙伴@維風
問大家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我就提議同寫這個話題。

那么,我寫作的初心是什么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重拾作家夢
談到初心,我能說自己從小就有一個作家夢么?

- 我小學一年級第一次寫作文就受到老師的表揚;
- 初中時參加學校的作文比賽獲得獎項;
- 高中時開始寫詩作詞,作文頻繁被當堂朗讀并在課下爭相傳閱,因此成就了一個學渣的自我救贖和逆襲;
- 大學時因為某些人某些事而四年里筆耕不綴,小有網名;
- 上班后又因為某些人某些事而被迫擱筆,留下了心理陰影,寫作能力幾被閹割,數度提筆而不成。
所以談到初心,我能說想重拾自己的作家夢么?
自我救贖
為什么我又決心重新提筆了呢?我能說是因為發現自己這幾年很苦逼么?
- 我發現自己開始開口忘言;
- 我發現自己開始提筆忘字;
- 我發現自己不愿向別人傾訴卻又無處傾訴;
- 我發現自己再也體驗不到以前“我手寫我心”的暢快淋漓;
- 我發現自己既不甘于在世俗中沉淪、又絕望地看著自己在各種拖延中沉淪下去;
- 我發現自己慢慢被磨平了朝氣和棱角,各種想法亂竄而最終歸寂于暮氣沉沉。

于是我知道,我必須在原地站起來,依靠寫作來完成第二次自我救贖。
所以談到初心,我能說想自我救贖么?
尋找初心
2016年12月30日晨,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終于邁出了第一步,組建了寫作小型社群
,小伙伴們抱團取暖、相互鼓勵,每周三更,如今已堅持到第三周。正如我在群中所言,它給我帶來的好處是清晰且具體的:
- 滿滿的儀式感。攜手寫作,每周三更,拖延放血,這對我這種重度拖延癥者而言意義重大——它讓我因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而興奮期待,又因著“少一篇十塊錢”的小懲罰而通宵達旦。@魏哥言道:
- 高效的練筆途徑。多年不寫,手不應心、辭不達意,首篇文章耗費一天(相關鏈接);三周下來,思路一成,兩三小時即可完工。雖仍遠遠不夠,但想想吧!這三周寫的文字幾乎是前幾年的總數!而且是自動自發,不是應付任務!
- 大量的輸出。年終總結時發現自己犯了“知識松鼠病”,于是年度計劃里有“精簡輸入,擴大輸出”一項。這不,社群一起,立竿見影。我忍不住再次高呼:這三周寫的文字幾乎是前幾年的總數!
- 倒逼輸入。以前看文章,覺得可能有用就收藏到
印象筆記
中準備“稍后讀”,但“稍后讀=沒有讀”,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占有而非擁有。這下好了,為了輸出,我不得不到自己的筆記中來回翻閱,把以前收藏的東西按照自己的邏輯整合起來,這才有點化為己用的跡象了。 - 保持敏感。要寫作得有素材吧?素材得從生活中來吧?于是本來麻木混沌的神經突然發達了十倍,覺得這也能寫、那也能說。哇!誰說工作太枯燥?滿滿的都是素材呀!我愛這份工作!
- 梳理和反思。以前早就知道有此好處,但只有親自做了才會深刻領悟——往往會在梳理的過程發現做法的不足,彌補措施自然也就有了;另外,因為要寫自己的做法,做的時候怎么能不深思熟慮呢!?
- 指導實踐。教師的工作內容大都是重復或類似的,這一次好好梳理,下一次再做類似工作的時候可以直接調取,稍微調整就可以再次使用了。還找什么度娘?用自己的套路多有逼格呀!
- 存儲生命。教師這個行業說高尚挺高尚、說無聊也挺無聊的。人生短短幾十年,大半撲在工作上。若能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來,就不至于自己明明記得有過類似的想法,卻空余僅止步于想法的悲哀;也不至于臨老退休的時候除了一堆教案,什么也沒留下。

看,寫作的好處已經遠遠超出了寫作本身,它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推倒它就能觸發一連串的反應,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層面都可以漂亮地倒下,成就生命美好的瞬間。
所以談到初心,我能說想找回寫作的初心本身么?
今年的小目標
所以呀,寫作這件事是做定了。
然后談談今年的小目標:
- 微信公眾號在年底前要吸1000粉;
- 寫作要有布局、成體系。
寫在最后
秦望老師引領鞭策我多年,我卻徘徊未動,就是因為無法和以前的自己和解;如今明白,既然逃避無用,就要原地爬起、奮然前行。謹借秦老師的贈言與君共勉:
做大事者不糾結,成大器者不磨嘰。
以上就是我寫作的初心
。
愿我跌過的坑,省你探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