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答疑系列
原創 2017-09-04 葉嘉瑩 給孩子
今天繼續葉嘉瑩先生答讀者問的內容放送(想向葉先生提問的朋友,下拉到文章末尾尋找“給孩子”讀者群加群方式)。今天的提問來自一位家長,問題也很有代表性:如何教小孩子背詩?
葉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非常有趣:她不僅非常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還講述了她在溫哥華的幼兒園給小孩子講古詩時的故事。一邊是詩詞大家,一邊是純真無邪的小朋友,so,聽著葉先生的錄音講述,腦補這世間最純美的畫面吧。
葉嘉瑩答疑“給孩子”
來自給孩子
00:0007:48
粉絲問題:《詩經》建議孩子背出來嗎?我的孩子一直在讀《詩經》,這段時間不知道是不是放假的緣故,小孩很抵觸背《詩經》,天天都抬扛,不肯好好背,好幾天才背出來,以前差不多半天就行了,現在看他這樣就有點質疑自己的堅持,雖說知道要一起共讀,但還不容易讓他不抗拒。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分享嗎?
葉先生回答:這是教詩方法的問題。隨后,葉先生分享了她在溫哥華教幼兒園小朋友學詩的故事。
這個故事,葉先生以前也曾經講過(葉嘉瑩:我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詩),只是這次,她描述了更多的細節,也更加有趣了。
葉先生在溫哥華家中后院
葉先生說,這些幼兒園的小朋友才剛上中班,還不大認字,也不知道詩是什么東西,就被送到葉先生這里,讓他們跟著葉先生學詩。
面對毫無基礎的小孩子,葉先生的方法是利用小孩子的形象思維,從圖畫開始,教小孩子認識基本漢字比如“上”、“下”、“之”等。
葉先生對“之”字的解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詩人至為寶貴的詩心,它和孩子的赤子之心是完全相通的,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所具有,但往往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被遺忘。
“之”字最初的形象,是一個腳后跟和幾個腳趾頭,代表“走”。
葉先生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孩子們答:“地上有幾棵樹。”
葉先生告訴他們,這是一個腳后跟,上面有幾個腳趾頭,所以這個字就是走路的意思。
葉先生接著問:“你們的腳會走路,心會走路嗎?”
小朋友們說不會。
葉先生問孩子們:“你們是從哪里來的?”
一個小朋友回答:“從河南開封來。”
葉先生問:“你老家還有人嗎?”
小朋友答:“還有我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葉先生問他們:“你想他們嗎?”
小朋友說想。
于是,葉先生說:“你一想他們,心不就是走路了嗎?所以心就會走路了。所以,詩不是很奇怪的東西,它就是把心走的路用語言說出來。每個人的心都會走路,你把你的心的走路能用語言說出來,你就是個詩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詩人,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把心走的路用美麗的語言說出來,這個就很可惜。”
葉先生又說:“內心的活動說不出來,你就是損失了自己的一個權利。所以,你看見什么,就說什么。”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內頁
看到什么,就說什么。
葉先生孩子們:“你們看見什么了?”
有一個勇敢的小朋友就說:“我看見了一只小松鼠。”一點都不錯,在北美有很多的小松鼠在地上跑來跑去。
葉先生說:“你怕不怕小松鼠?”小朋友說一點都不怕。
葉先生說:“小松鼠也可以作詩呀,我給你起兩句:‘門前小松鼠,來往不驚人。’好了,你已經有兩句了,你回家就湊兩句來,你就已經會作詩了。”小朋友說好。
兩個星期后再上課時,葉先生問這個小朋友有沒有寫完后面兩句詩。小朋友說“我還不會寫字呢。”
葉先生說:“不會寫沒關系,你就背給我聽嘛。”
他說:“門前小松鼠,來往不驚人。”這是葉先生的句子。
他后來接著說“松鼠愛松果”,然后又跳出一句“小松家白云”。
葉先生說:“小松是什么?小松是松樹嗎?”
他說:“不是,小松就是松鼠的名字。”
葉先生說:“小松怎么家白云?”
他說:“我看到它往天上跑去了嘛。”
葉先生贊賞道:“你寫得很好!這就是一首詩。”
門前小松鼠,來往不驚人。
松鼠愛松果,小松家白云。
因為葉先生引導得當,孩子們越學越有興趣,等到畢業的時候,她還自己用詩句制作了一些小禮物:比如講花的時候,會給小朋友們一些花;講草的時候,獎給小朋友一些草;講杜甫的時候,獎給小朋友一張杜甫的像;講李白的時候,獎給小朋友一張李白的像,她讓小朋友們把這些獎品存起來,學期結束的時候一起拿來,看誰得的獎品最多,就可以先去挑選一份葉先生自己購買的鉛筆盒、橡皮擦等更大的獎品。結果,每個小朋友都挑到了一份獎品。
當時,還有一個小女孩帶著她的妹妹來找到葉先生,說她的妹妹也會背詩,倆人一起背誦了杜甫的《絕句》:
《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自然,她們也得到了葉先生的贊揚和鼓勵,妹妹也得到了一份獎品。
就這樣,孩子們學得非常有興趣,到畢業的時候,很多孩子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帶來了。
葉先生最后說:“你自己教得不好,小孩對你不感興趣;你自己教得好,小孩當然感興趣。不能夠很死板地就是背背背。你就像我這樣給他講故事,給他唱詩,給他鼓勵,給他圖畫,他也看到杜甫了,也看到李白了,也看到了河南杜甫出生的窯洞了,他(就)非常感興趣。所以說,教小孩不愛讀,是這個父母不會教。你一天到晚都是責罰的形式,不是啟發的形式,所以不成。”
所以,這位說“質疑自己的堅持”的讀者,應該質疑的不是自己的堅持,而是自己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