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挫折教育

一、立題理由

所謂幼兒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境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啟示和促使幼兒動腦,動手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于嘗試,勇于克服困難,敢于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幼兒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培養出一種迎著困難而上的堅強意志。這些年來,人們對幼兒挫折教育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挫折教育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同。

現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太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當幼兒面對難題或遭遇失敗時,家長或教師大多是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形成學習上的依賴性。因此,家長或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共同配合,引導幼兒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會遇到困難,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克服困難,就像小時候學走路一樣,是要經過無數次的跌倒、磕傷、爬起才獲得成功的,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

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對人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沒有一定的獨立自主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太過脆弱的人必然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淘汰,故而實行挫折教育又有其現實和長遠意義。

二、現狀調查: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孩子們現在的生活變得更優越了。然而,正是這些優越的條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時,也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果運用不當,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某些對他們終生發展都極為重要的心理素質。

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的一些事例。

某大學一位女生因在一次聯歡晚會上唱歌走了調,引起觀眾的哄笑,竟于當晚跳樓自殺!

1995年9月,北京市某重點中學一位15 歲女生因為議論老師“長得肥”,受到批評,自殺未遂,導致終生殘疾。

最近,還有一些調查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自殺率呈上升趨勢;在回答“遇到困難怎么辦?”時 ,97 %的中、小學生想到的是找家長或教師,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等等。

上面這些真實的事例和數據表明,現在不少孩子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近年來,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兒童進行挫折教育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心理學家、教育家、家長、教師等紛紛呼吁“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在幼兒園對幼兒實行挫折教育,培養幼兒獨立自主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勢在必行的。

三、奮斗目標

1、在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

2、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讓幼兒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適應幼兒發展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3、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產生一種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并敢于面對挫折的自信心。

4、給幼兒更多的自由空間,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良好心態(保持心理上的健康與平衡)。

(1)教幼兒對自己的要求要適當。

(2)教幼兒不要害怕受挫。如:要讓幼兒自己發現錯誤;要遏止幼兒的逃避行為。

(3)讓幼兒正確的接受自我。

(4)教幼兒學會自我鼓勵。

(5)成人也可以教幼兒想象自己是一位勝利者。

四、制定對策措施:

我們于2007年3月對本園2—6歲100名幼兒在抗挫折教育進行了近一年的跟蹤觀察、調查、分析與、研究發現:孩子在兩歲起已經出現了獨立性的要求,在幼兒獨立活動的時候,一旦遇到突發特殊情況事件就很容易產生不安情緒,產生挫折感,從而對成人產生依戀,對自己產生懷疑。然而幼兒期是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期,一旦對某種特殊情況教育不當將會影響幼兒的一生。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掌握分寸適時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其敢于面對挫折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各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尋找出培養幼兒抗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徑。

1、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時,尤其是在幼兒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 從反復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于問題的解決。幼兒在接觸外界事物、學習知識時,的確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如果這種幫助變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一旦因為遇到挫折而達不到預期目標時,就會產生畏難、懶惰的情緒,造成學習障礙。

例如,當幼兒摔倒后,應讓他自己爬起來,成人不要大驚小怪地趕緊去扶,否則,幼兒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賴心理。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敢于面對挫折的能力。

2、利用和創設困難情景,提高幼兒挫折承受力

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我們利用現實情景,或模擬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難題,讓幼兒動腦筋,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有的孩子新買的鞋不會系鞋帶,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讓老師幫忙。但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我只幫他系一次,并讓他看著我是怎樣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幫忙,而是讓幼兒自己動手,如果幼兒的確有困難就再指導一下。幼兒在經歷了由不會到會,由人幫助到自己做的過程后,心理上會得到一種滿足,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成人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境,如:在一次美工活動時,有個幼兒選擇了雙面膠的粘貼工具,但他并未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技巧,于是他感到使用起來很是困惑,這時,我只是幫助他了解了一下使用方式,并鼓勵他繼續自己嘗試,使其在過程中強化她的使用技能,讓他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而產生一種穩定的心態。讓我的幫助變成替代,培養他克服困難的意識,破除他的依賴性,要讓他再學習活動中親自感受困難,并為克服困難做出自己的努力。幼兒園里每天都有這樣重復的一幕:(例)每次午睡時排隊去廁所,為了能排在最前面,當老師一宣布去午睡時,幼兒們就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小便然后跑過去排隊,與此同時矛盾也就產生了。老師我先到的”“不對,是我先到的”。你一句,我一句地說個不停。只可惜這里不是奧運賽場,老師不是裁判,也沒有秒表。如何公正解決?通常會采取的措施:“那你們自己想個好辦法解決一下吧”。當然他們的辦法也不賴,最常見的辦法是“石頭、剪刀、布”。這時總會有個輸贏。可是,在對待輸贏的問題上,孩子們的態度就千姿百態了。

第一種:是承受能力較好的孩子,他會接受事實,低著頭很不自愿地排到后面去。

第二種:是不愿接受事實,并會耍小手段。如,這次不算嗎?再來一次,可是又輸了,他還會說,再來一次,這時對方也會反對,可他就說,來三次嘛?這是最后一次,有時真可謂是老天爺和他過不去偏偏還是他輸,他就是不認輸,還要和對方再次決斗。這時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就此激化。

第三種:是不接受事實,而且表現得也很直接,干脆不排了,自己到一邊生氣去。

第四種: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直接對打起來。

據調查結果統計,第一種情況比重只占8%,大部分屬于第二、三、四類型,顯然大部分孩子由于認識能力的不足,對挫折(失?。┑姆磻容^強烈,在行為上也就表現出失控、攻擊、壓抑、回避等反應。一個人面對挫折(失?。┧值男膽B往往決定他一生的命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逆來順受是人生的必修課”。詩人惠特曼也說過:“讓我們學著象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面對黑暗、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

既然挫折是一生必經的一道坎,就必須讓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在接受挫折中成長??勾炝梢酝ㄟ^教育和合理的鍛煉得到培養、提高。

設置挫折情景,主要是指成人利用現實情境或模擬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摸索出一套幫助孩子挫折疏導的對策,步驟是“引導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 →心理釋放(說出心中的愉快或不愉快,用相應的動作或表情來表現)→ 心理疏導(轉移注意----找孩子的長處,鼓勵自信----延伸其它活動,讓孩子產生新的希望----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進行撫慰)”。具體說來,如果一個孩子畫畫的很好,但老師并沒有表揚他,孩子就很沮喪,不愿參加下面的活動。用上面疏導法,我們可以走到他的身邊,與他一同談談老師為什么沒有表揚他,這里的原因可能多種,可能有的孩子畫畫進步大,可能這個孩子畫畫技能較好但創新不夠,也可能是孩子上課時違規了,這些都可能是老師不表揚的原因。如果我們與孩子一一分析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問題出在哪兒。接下來,要讓孩子心理宣泄,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不高興,可以大聲喊一喊,也可以皺皺眉,或者做一個怪臉,把不高興趕走”。然后,我們就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告訴他“你的畫大家都很喜歡,老師也經常表揚你的畫,下次畫畫時要聽清老師的要求,就會畫得更好”。最后,我們可以抱抱孩子,讓他知道大家很喜歡他,他是受大家歡迎的。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方法和途徑可以增強孩子抗挫力,如讓孩子幫助成人做家務,使孩子在實踐中學會自我獨立生活能力,并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鍛煉等,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名言警句來激勵孩子或者通過一些古典人物抗挫的故事情景等來引發教育孩子。

3、利用榜樣作用教育,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兒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并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幼兒以這些名人做榜樣,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在幼兒眼中,父母和老師非常高大,無所不能,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態度和行為;同伴也是幼兒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兒不敢走平衡木,老師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或者說:"你和某某小朋友一樣勇敢,老師相信你!" 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當戰勝困難后,老師的"你真行"就會變成幼兒心理上的"我真行"。

4、多鼓勵,改變幼兒的受挫意識

幼兒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獨立行走,自主進餐,自己盥洗,獨立上廁所,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穿脫鞋襪,收拾玩具,整理圖書,能幫助成人做事。一旦進步,要立即予以表揚,強化其行為,并隨時表現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態。成人的鼓勵和肯定既能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以改變,又能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教師必須在幼兒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漸進,不斷地調整幼兒成長目標,幫助幼兒設置“跳一跳,摘一桃”的具體目標。如果幼兒經常遭受挫折,極不利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幼兒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幼兒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不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夠戰勝挫折,使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五、效果檢查

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獨立意識明顯增強,他們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能自我服務,能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培養了幼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心態,產生一種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并敢于面對挫折的自信心。

六、社會效果

挫折教育重在生活的每一天,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來慢慢培養和引導。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的幼兒在這些困難面前就自然的會產生『逃避』的念頭,那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挫折。根據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讓幼兒通過動手和動腦,來解決矛盾,從而使他們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出一種迎著困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七、鞏固發展成果打算

在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的活動實踐中,我們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還有少數因幼兒的性格因素,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多,使得個別幼兒獨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強,不能敢于面對挫折。幼兒的可塑性強,我們將把現在當作一個新的起點,一如既往地開展這項活動,寓教于樂,貫穿在每天的一日生活之中。耐心細致的做好家長工作,調動家長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家長配合幼兒園在家里進行挫折教育,在點滴小事上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能力。使得他以后在困難的面前,有著一股堅韌的意志,能夠最大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我相信,將來他的世界會更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