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春天的養老院

美國,西雅圖的一家養老院里,
老人John問一位名叫Max的小男孩,
"What's your name?"
“Max.”
John由于年邁,
一直聽錯max的名字。
“Oh, Matt?”
“No,Max.”
“Match?”
“No,Max.”
小男孩Max卻總是耐心地
一遍一遍重復自己的名字。



如此溫馨的場景,
是紀錄片《Present Perfect》的一幕,
短短5分鐘,
記錄的是西雅圖圣文森特老人院
代際學習中心的日常。



所謂“代際學習中心”,
就是指這不僅僅是一家
超過400名高齡老人的養老院,
同時也是一座幼兒園。
每周向孩童開放五天,
小天使們陪老人開展各種活動,
原本毫無生機的養老院,
也變得充滿了歡聲笑語。

他們會主動上前,
爭相去握老奶奶的手。



與老人們一起做游戲,
天真活潑的樣子,
逗得老人合不攏嘴。



與他們一起唱歌、跳舞,
老人仿佛一秒回到了年少的模樣。

老人們也教孩子們手工、畫畫、做三明治,
毫不吝嗇地把孩子們
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來寵愛。



93歲的湯普奶奶
以前總是呆坐在電視機前,
現在加入了飯前大合唱,
每天都很開心,
甚至感慨:
“這些孩子比電視有趣多了。”

杰克爺爺的孫子住在其他城鎮,
見面的機會很少,
幼兒園的小孩,
就成了他的情感寄托。

他說:
“和這些孩子做些蠢事,
自己好像重返3歲,感覺超棒!”



他們最大的相差近90歲,
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卻成了彼此最親密的朋友,
甚至家人。

當孩子們每天下課回家,
老人們總是會依依不舍的
和他們告別。



有時候,
還會偷偷的抹眼淚。
老人John說: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他們也會給你一些東西,
這些東西直擊人心。”



養老院的負責人表示,
“孩子沒來之前,
老人們除了吃就是睡,
看得人都有點絕望。”

但孩子的加入,
養老院就像是施了魔法般,
一切都變得溫馨而又有生氣。

將幼兒園搬進養老院的發起人
夏琳鮑伊談起設立初衷時說:
“我們希望營造一個人們生活的地方,
而不是來這里等死。”

自成立以來,
老人們的生病率持續降低,
一些慢性病老人的服藥劑量有所減少。
一位家長說:
“不僅孩子從這種模式收獲了很多,
他也親眼目睹父母是怎么老去的。”



與老人們一起生活,
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他們離世的情況。
在紀錄片拍攝期間,
就有兩位老人相繼去世。
而當孩子們問起死亡,
老師們則會回應,
“我也很想念瑪麗。”
“那么你最懷念瑪麗那件事呢?”



而老師們也發現,
孩子們在和老人們相處的過程中,
變得更加聰明了。
“他們會有更好的社交、學習能力,
未來濫用藥物的風險也會減少。”

紀錄片《Present Perfect》,

中文名翻譯為《現在進行時》,
就是因為看到了這兩種生命
極致鮮明的對比。
老人們擁有超過
60、70、80年收集的快樂。
而孩子們,
有大約80年或者更長時間
去期待擁有更多快樂的事情。
正如導演布里格斯所說:
“幼童擁有無限美好的未來,
老人們閱歷豐富,
但已近黃昏。”
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這兩類人
為數不多的人生重疊時間。



美國有43%的老人處于獨居隔離狀態,
孤獨而憂郁。
導演布里格斯說,
希望這部片子能夠激蕩一場
有關美國老齡化的對話。
“老人擁有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經驗,
是社會的財富,
而把養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
是一個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壯舉。”

目前,美國有大約
500個養老院+幼兒園聯辦場所。
而早在2015年,
中國老齡化人口就超過了15%,
若是從美國進口這種幼兒園+養老院的模式,
是不是就會少一些
老人們孤獨無助的辛酸呢?

其實老人和小孩都很像,
同樣是每天規律的作息,
都喜歡熱鬧、害怕孤單。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條拋物線,
那么起點是孩子,
重點就是老人。

生命不過是一種輪回,
當歷經滄桑遇到不諳世事,
依然能綻放出最純真的笑容,
或許這就是代際中心的魔力所在吧。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