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上次由于一部電影而濕了眼眶還是大一那會觀看多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而這次卻因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濕了眼眶。我自視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某種范疇內,眼淚似乎與我絕緣,只是話又說回來,我也并非鐵石心腸,畢竟這世間總有那么一些溫情叫我動容。
對于《那》這部電影,我早已是久仰大名,卻因種種因素現在才看。觀看下來,電影篇幅很短,節奏卻緩慢的可以,似乎從頭到尾,無一處高潮。鄉郵員父親因腿疾提前退休,因放不下這份工作,于是向上級請示由兒子來接他班,為了使兒子熟悉這條鄉郵路,便和兒子一起踏上了這條道路,路途中,父子二人漸漸地尋回了最純粹的愛與感動。
誠然,《那》絕對沒有什么波瀾壯闊的故事,有的只是一種娓娓述說,關于湘西的那片大山,關于山間潺潺流動的溪流,關于行走的的父子,關于父子之間微妙的感情,可這種述說不是單方面的說教與灌輸,更像是一種云淡風輕地無意留白,就像清風吹過湘西那片片綠油油的山崗,梯田卷起了清脆的麥浪,就這么自然而然,就是這么感同身受。路就在腳下走過,溪水從身邊流淌,時間溜走,云卷云舒,我慢慢地接近你,直至成為了你。一切來得似乎都是那么得漫不經心、毫無目的,可一切都被上了發條,擺置了正軌。影片中,兒子回憶付清小時候那段父親常年在外奔波,無暇家中,總令我聯想到我小時候父親出差、那宛如昨日的情景;兒子騎在父親肩上逛集市,到成年后背著父親過河,“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小時候我總以為騎在父親肩上看到的就是一整個世界,后來長大了我才明白世界是那么的大,父親所給予你的卻是他的全世界;影片最后兒子在熟睡中下意識地擁抱著父親,父親欣慰地笑了。不得不承認,看到最后,我已然是被打動。
任何優秀的電影,絕對不是單方面的說教。很大程度上中,電影是一種情感上的啟蒙,充當的不過是一種導向工具。至于電影間的情懷,倒更像是好事者因這種啟蒙而惹起的內心波瀾。于是,觀看電影在一定意義上,成了一種自我審視,自我診斷。
對于《那》中的情懷,一者是上文提到的親情,二者是特有“圍城”文化:山里的想出去,山外面的想回去。其實說穿了,《那》里的圍城文化是一種倦鳥歸巢的鄉土情結,年少時的不可一世、雄心萬丈,拼了命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片中五婆的孫子;到了成家后,在日日守望著那片故土,如片中的母親。而最初兒子對于父親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也像極了游子近鄉情更怯的情愫。三者是精神道德的傳承:父親干不動了,交給了兒子與住在山里的人一代又一代的恪守,兩者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前者基于事業與操守,后者基于文化與祖輩。
當然,這三種情懷都有著共同的基調,即不忘初心。我想這也是影片所想給予我們的思想價值。黃土地黃皮膚,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另外,雖說整部電影自然流暢,卻也有幾處刻意的煽情,一處是五婆那一段,父親故意用一封空白的信件與一張十元人民幣假以五婆孫子的名義來安慰她,這一處莫名地讓我有些出戲,聯想到了賈樟柯《世界》里那位叫二姑娘的年輕工人的欠單;第二處是,信件被風吹散,父親與叫老二的狗拼了命地去追信,這一處于我看來也有些用力過度。就是這兩處,在這部電影中來的是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一望平坦的大道上涌起了幾個高丘的感覺。
再者,就是影片時間邏輯性的錯誤,開片字幕上寫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湖南的西部地區“,看下來,明顯有幾處有著在時間邏輯上啼笑皆非的錯誤:如人民幣的錯用;兒子半導體里的音樂,姜育恒的《驛動的心》,邁克學搖滾的《that’s why》,為此我特地查了一下,前一首發行于1987年,后一首更為夸張,發行于1995年。這些自然是由于某種制作上的不嚴謹而導致的。
總之,瑕不掩瑜吧,這些不足全然沒有影響整個片子的走向。我們總不能因幾顆流星的隕落,而去厭惡整個宇宙吧。
最后,該片是劉燁與陳好的處女作,二人在里面可以說是嫩得能夠捏出水來。并且,陳好飾演的侗族姑娘,她一笑,我的心就融化了。
by 黃凱
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