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嫉妒到底可以有多可怕?
1965年,印度尼西亞因為仇恨華人,進行掃蕩式大屠殺,燒殺虐搶40萬無辜華人遭殃。我上大學時,正好教一個印尼華人中文,向他詳細了解了這件事,他說那時候他家的別墅被印尼當地人放火燒了,差點燒死正在家里的母親、大姐以及兩個弟弟,幸而只損失了財產并沒有帶走他的家人。我說你恨嗎?他說一開始是恨的,但是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要和他們有過多的接觸。“其實現在在印尼基本都是,華人和華人玩,印尼人和印尼人玩。”恰逢那時候我室友正在和一個印尼人交往,還揚言要見家長要和我同學結婚,他聽后笑笑說:“玩玩而已,印尼人是不可能會和華人結婚,我還沒看到過。”后來印尼人回國后,他倆就斷了聯系。
“他們為什么恨華人?”
“因為他們窮,華人很有錢,他們眼紅,覺得我們占了他的資源。”
“我看你的印尼同學看著挺有錢的啊。”
“他們肯定是趕不上華人的,華人基本都很有錢。他們當地人基本不怎么上學的,初中或者高中上完就繼承家里的小賣部,就算是個富二代了,然后結婚生孩子。”
“小賣部?”
“是啊,有的是小賣部,有的就是超市,或者什么廠子,反正他們就算是印尼本地人的富二代了。不會再讀書,讀書多累啊,反正家里有產業,過著和他們父母一樣的生活就可以了。”
“所以一般都是華人更有錢嘍?”
“肯定呀,不過我們現在不敢張揚而已,怕再激起他們的嫉妒。”
當時聽完,我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只是因為自己窮就見不得別人有錢,而他們的窮也是自己想要安逸造成的,“過著和父輩一樣的生活,賺著差不多的錢”是他們的選擇,卻見不得別人進步。就因為這個理就要進行屠殺。那次屠殺也有政府的原因,各種掃蕩行為卻不是軍隊完成的,而是那些民眾,那些早就看不慣華人比他們有錢普通民眾。
2.我們現在社會現象: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其實輸在了思維的起跑線上
就像,在印尼90%的棕櫚油基地都是中國的大老板開辦,而棕櫚油算是印尼的支柱產業,小賣部就是他們的人生、他們子輩孫輩的人生,賺大錢的事、改變的事留給了中國和其他國家。自己不努力反過來還責備別人太勤奮太能賺?
在大學生普及的中國社會,我們可不都這樣嗎?我們循環往復的人生,就是差不多的倒影;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時間不到一年,你就會淪為差不多的人!只是覺得差不多就好了,差不多的生活也挺愜意,差不多的人生沒有那么多錢財利益。然后活成了大部分人的樣子——中國式的差不多先生。
回憶起,某央視記者采訪西北放羊娃的一段話: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為了什么?”“掙錢。”“掙了錢呢?”“娶媳婦。”“娶了媳婦呢?”“生娃。”“生了娃,讓他干什么?”“放羊。”……
當時笑著看完,還說這娃有意思,實誠,我們可不都這樣嗎?心底卻升出一絲莫名的惆悵。工作后才真正明白惆悵的到底是什么。有人問:“你上大學是為了什么?”“找工作。”“找工作干什么?”“掙錢。”“掙了錢呢?”“買車買房娶媳婦”“娶了媳婦呢?”……“培養孩子上大學。”我自己也在走著這樣的路,或貧窮或富裕都得忍著不是嗎?
3.既然選擇了這樣差不多的路,然而卻不習慣安分!!!
之前楊冪父親曬了自己侄女兒的中考成績單,和滿分只差12分,結果下面群嘲,“北京試卷簡單。”“我讀書從來不做北京卷。”......給人一種下面評論的人個個都是天才,都是清華北大常青藤畢業的,然后翻閱微博發現并不是;他們只是嫉妒,因為自己太平凡,看不慣別人比他好。就算平凡也是你自己選擇的路,要么改變要么繼續,嫉妒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你的心態某種程度上能決定你的高度。
別人有錢、別人聰明都是靠努力和才智換來的,無論是父輩的努力還是自己的努力,你要做的是學習,而不是批評。這樣的你,就算給你一次中500萬雙色球的機會,換來的可能也就僅僅是幾年的揮霍其他別無所有。
所以嫉妒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就像黑格爾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這不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寫照。以后生活中,我們盡量做一個贊美者、觀察者、思考者、學習者,不要成為因為嫉妒因為仇富而傷害無辜的印尼人,即使傷害只是言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