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香港,大家或許都會想起富麗繁華的都市、名牌的瘋狂代購、港星……不知道在其繁華景象的背后,還有一群人住著什么樣的房子。感到他們對空間利用的巧妙,簡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01籠 房
顧名思義,就像籠子一樣,用鐵絲網圈出的房子。當主人離開房間時,可以把鐵絲網鎖上防盜。
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何先生說:80年代的籠房,一個70平米的屋子里,擺放著幾十個3層鐵籠,里頭住有200多人。住客幾乎都是來自內地的打工者,他們每天結束了繁忙的工作后,便回到這2平米的棲身之所。他們相信,只要靠著一雙手,辛苦幾年,總能換來更好的生活。
1994年,香港政府頒布了《床位寓所條例》,考慮到籠房租金低廉、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加強了防火措施等一些環境方面的改善。
現在住戶多為老年人,與內地不同的是,香港沒有退休金一說。若是老了沒有足夠的存款,領著杯水車薪的補助金,能住的便只有每月2800港幣的籠房了。有的人甚至已經蝸居在“籠房”長達40年之久。
02劏 房
劏,是方言割的意思。宅主們將一個房子,分割成幾個獨立的單位出租。租客是一些無法承擔昂貴的租金,或者無資格輪候公房的人。
有一間劏房,住著全家四口人,兩個孩子在雙層床的上方趴著寫作業,生病的父親在下方休息,母親在旁邊做飯,墻壁上掛滿了衣物,擁擠不堪。
根據去年香港政府統計,有20萬人住在這些沒有獨立衛生間的劏房內,平均每個房間4.5平米,租金約4000港幣。
有些老人因為住不上劏房,只好在樓梯道里鋪上一個床。這個沒有門的“家”,月租是400港幣。
03“棺材房”
所謂的“棺材房”,就是用六塊木板圍起來的房子。在一個很小的房間內,像火車車廂那樣,隔出六個床位,中間留出一條很窄的過道。
有人自嘲說:我還沒死,就住進了棺材里。
《深圳生活君》報導:阿林,香港人,今年25歲。現在一個人獨居在“棺材房”里:長1.8米,寬0.9米。這間不能站立,甚至連睡覺都伸不開腿的“棺材房”,月租要1800港幣(比他的下層便宜100港幣), 他的一切生活都在這里,看書、睡覺。他覺得住在這里毫無尊嚴。而因為“棺材房”是沒有家庭地址的,所以他不能去找工作。掙不到錢,只好蝸居在這里。
許多的香港年輕人帶著夢想走入社會,在這樣的房子里忍受著。而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離開這個地方。
“香港的人均收入約14000港幣,不足以支付市區20平米小屋的月租,因公屋的供給數量有限,無公屋可租的人,只能租住在籠房、劏房、棺材房中,比住監獄的面積還小?!?/p>
2017年,香港連續7年成為樓價最難負擔城市首位……租金指數也在10年內上漲了88.6%,家庭每月收入遠不及租金漲幅。
一些成熟的香港中產白領,曾經讓人很是羨慕,實際上在光鮮亮麗的背后,他們生活得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開心。盡管他們家庭月入五六萬港幣不是難事,但他們的房貸和物業管理支出,占據了他們收入的30%到50%。而且香港80%的住房都沒有陽臺,曬衣物很不方便。
值得期待的是,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正在出手解決香港最核心的民生問題——住房問題。
看到香港的籠房、劏房、“棺材房”,感到現在自己住的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