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產生了負面情緒時,你是如何對待的?是找一種方式自己發泄解決,還是找他人傾訴?
首先我們要了解下什么是負面情緒?為什么每個人都對負面情緒嗤之以鼻?等你對負面情緒有了清晰的認知后,可以在文末看到我是怎么解決掉負面情緒這個“粘人蟲”!
現在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方面的訴求也變得日益重視起來,心理學上其實是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稱為負面情緒,之所以不受到待見,因為它屬于一種非正能量的傳播,情緒體驗也是不積極的,我們的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疏通解決,甚至會危害到我們的身心。所以除了認識情緒,還要接納它。
這種負面情緒來源于哪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生活風格。但是個體心理學創立者阿德勒則認為,生命的真諦在與他人合作和為他人做奉獻之中。例如關于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更好地合作;關于婚姻,夫妻雙方要以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相待,再例如家庭,家永遠是我們的庇護所,對待家人更應該是抱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
再回看到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有時候都會不知覺的產生負面情緒。通常我們的情緒來源于以下幾點:
1. 情緒的壓抑
這個是現在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稍嚴重些,所以會著重講下。
想必你有喝過這種“毒雞湯”,甚至信以為真,例如什么“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是控制好你的人生,”、再例如“控制好情緒,才是高情商的表現”等,于是很多人便認為,只有壓抑負面情緒,讓自己沒有脾氣才是最正確的。我想情緒的內心獨白大概是,“這個鍋我不背”。
但事實上,情緒是不能被控制的,更不能被壓抑。我們壓抑情緒,相當于對自我的否定。
那你可能會想說,難道要爆發出來嗎?也不是,我們正確的做法是要先去察覺它,最后慢慢的接納它(這個我在后面會詳細講到)。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壓抑情緒,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可以表達。
舉個例子,小時候家里鄰居有帶小朋友來做客了,于是家人會把好吃的全部拿來接待客人,這個時候你在玩玩具,鄰居家的孩子卻過來把它搶了,這個時候父母一般都會好好“教育”我們:你要乖,要懂事哦,弟弟還很小,你要把玩具給弟弟玩,這個時候你可能很委屈也很難過,因為玩具沒有了,父母也沒有幫你要回玩具,于是你可能就覺得:自己委屈是不對的,我要好好在家人和別人面前表現,不應該把情緒表達出來。
再來個例子,當你逐漸長大后,如果旁人甚至親人一旦對你的行為進行干擾或者是想控制你時,你會有非常憤怒的表現,覺得自己的界限被侵犯了,但是大腦意識的意識卻會下達相反的信號,告訴你:他們是為你好,甚至是很愛我,我不應該生氣的。
以上的例子說明我們的情緒會不知不覺中很容易積累和爆發,于是我們開始變得讓心里的自我隱藏起來,不再相信自己的內心感受,從而開始壓抑最真實的自己,當內在越來越匱乏,可想而知我們會越來越無力。甚至對這類人來說,坦誠自我,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來自工作的不順心,家人的不理解,戀愛的不順心等,各種的因素都會導致情感的壓抑,但是如果刻意讓負面情緒在心中積累,并且找不到合理滿意的發泄渠道時,那么一定要做調整了,甚至嚴重的需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2.人生方向的矛盾和焦慮
這個也是高發人群癥狀之一,社會的發達,科技的日新月異,更容易讓人產生迷茫和焦慮,我們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會通過反省的方式來彌補對于外界和自我認知的缺少,但是如果方式錯誤,那可能導致容易被情緒左右,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及時調整,防止刀走偏鋒。
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及時做出調整,可以嘗試改變理想方向,在生活中多參與到社交活動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和適當的傾訴,這點非常重要。當我們嘗試向別人求助的時候,或許會發現比起自我的固步自封,別人的意見興許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這個的前提是需要你主動去找適合的人分享,如果是一味封鎖自己,估計神仙也難幫助我們。
3.不健康的飲食和睡眠習慣
生活中的例子并不少見。例如上班族長時間對著電腦,不到眼睛酸脹的那一刻不會離開視線;例如有些人的飲食和睡眠習慣都很絮亂,總是要到餓了才想起去吃東西,也許吃的還比較懶,總是吃垃圾食品例如泡面啥的。困了才不情愿的爬上床去,也許還沒有死心放下手機,刷個朋友圈或聽個音樂什么的,反正就是不讓身體和大腦放松下來,往往隨之而來的便是腸胃問題和頭疼各種慢性隱患。
在青年報上就有這么一份睡眠質量報告顯示,31.1%的被調查的90后有“晚睡晚起”的作息習慣,而后有專家指出作為年輕人,另外,該研究還顯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0.9%的人需要藥物助眠才能入睡。在這一組研究數據中,專家更是側重強調其危害性。
如果開始睡眠不佳,或者食欲不振時,我們應該尋找根源或者思考是不是情緒方面出現問題。
好了,以上我為大家分享了負面情緒的一些認識。下面我想說說我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其實我在早兩年前是個特別容易焦慮的人,人生迷茫完全沒有方向,整個人被負能量充斥著,沒有尋找到正確的方式疏導,導致整個人很“喪”,不信你接著往下看。以前別人都覺得我是個“沒有脾氣的知心姐姐”,不會發火還想把負面情緒統統向我倒來。可想而知,其實不是我不發脾氣,而是在壓抑著。
我們常說“佛都有火”,壓抑太久,總會出事的,于是我開始變得暴躁起來,有一次感覺很壓抑受不了別人的理所當然就借勢發了一次火,于是把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他們大概在想為什么這么好脾氣的人發這么大火?每個人開始對我有點怕怕的,生怕惹得一身腥。我發現發火后也有好處就是很多事情別人以為的理所當然的事情會開始變回正常的平等狀態了。
后來,我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結合內(飲食、睡眠)外(健身、接納自我)毫不夸張的說,是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這里要和大家側重說下正確認識情緒: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當下的思考和行為,如果做錯了可以反思但不要責怪自己,因為就是在錯誤中發現了問題,才有改過的機會,這是你在當下階段中自我成長的迭代,就怕你錯了還渾然不知,一錯再錯。所以,感到幸運和感恩才對,能及時醒悟是很好的進步開端,剩下的就是行動了。
最后,我要和大家誠摯推薦分享下,徹底顛覆我過去封閉認知的心理學的書籍。
阿德勒心理學,(還可以關注他的其他系列)。
《被討厭的勇氣》: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復雜的人際關系、繁瑣的生活、人生的意義、真正的幸福,這里將能找到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難重重,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自律的秘訣,讓我們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
武志紅老師《身體知道答案》:我們的情緒如何可以被察覺?答案是身體!我們可以通過察覺身體找到真正的自我。情緒、思維、身體、潛意識、意識。這里可以帶你一起通過身體的反應了解深層的心理原因,達到身心自由。
最后,希望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等負面情緒撲面而來時,不能認為它們不好,而去一味地壓制它們,試圖消除它們,而是要學會先覺察它們,然后沉浸其中慢慢去體會,你會發現,這些負面情緒會慢慢消失或者轉化成正面情緒。其實,負面情緒也如洪水,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去“堵”,而是去“疏導”,讓它們能夠自然地流動,以至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