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男爵》:連王小波都自嘆弗如的經典作品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相比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就是個笨蛋。”

客觀來說,“笨蛋”的比喻,并非是智商高下的判斷,也不代表寫作水平的好壞,而僅是因為師承、風格的不同,給讀者的閱讀感受不同而已。不過,如果單從文字里透出的聰明勁兒,創意的高度和知識面的廣博而言,博爾赫斯應該是勝馬爾克斯一籌的。

《樹上的男爵》 卡爾維諾

也曾看到過另一句話:“南有博爾赫斯,北有卡爾維諾”。

博爾赫斯的風格,試圖窮盡想象力的極限,喜歡用盡量簡潔的篇幅,披著神秘主義外衣,不經意地擺出一副智商碾壓的姿勢,挑逗甚至玩弄讀者。相比之下,卡爾維諾顯得平易近人一些。和有些人看完博爾赫斯一臉懵逼不同,看卡爾維諾時,多多少少總能有一些感想,膚淺的或深刻的,不至于一無所獲。之所以卡爾維諾能和博爾赫斯這樣妖氣的作者齊名,原因是兩人都對虛構得心應手,都具有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卡爾維諾一直致力于探尋小說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他把想象力生長出的紛繁意向,以優雅的方式隱藏在故事和童話里,明亮溫暖,又極盡深刻。

王小波曾經說過,自己和卡爾維諾的差距還很大。之前在看《黃金時代》和《萬壽寺》的時候,我并不相信這句話,直到我看完了這本《樹上的男爵》。

《我們的祖先》三部曲,是卡爾維諾的代表作。《樹上的男爵》,是這三部曲中的圓滿收尾之作。

小說的情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了反抗迂腐的貴族家規,柯希莫在十二歲時決定上樹生活。然后,他一輩子都生活在了樹上。


-1- 叛逆和自由

一輩子都生活在樹上?讀者的第一感應該是:怎么可能。

作為園藝家和植物學家的兒子的卡爾維諾,幾乎不需要發揮多少想象力,就完美地解決了可行性的問題,在樹上的衣食住行、娛樂、學習、愛情,都呈現出一種原生態式的自然,沒有半點違和感。與此同時,我們不禁需要反思,生活中到底還有多少“一想就覺得不可能”的事情,被我們的思維定式屏蔽了探索其可能性的機會?

排除了對可能性的疑惑之后,來看小說所表達的意向。最淺顯直白的解讀是:叛逆。

十幾歲的青春期,叛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世俗庸常中的叛逆,并沒有明確的方向,大多數都只是圖一時之快,出一時之氣,對一切規則表達逆反,為了叛逆而叛逆

叛逆的目標,通常是為了尋找所謂的“自由”。很多人對自由的理解,都停留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層面上。今天太累了,不想工作,如果能辭職,該多自由啊;如果單身,不用陪對象,不用帶孩子,該多自由啊;如果不用擔心體重,每天能胡吃海喝,該多自由啊……這些類型的“自由”,其實是在逃避責任的前提下對權利的奢求,和對感官本能的片面屈從。追求這類自由的人,往往無法真正得到自由。

自由,是需要建立在規則之上的。當規則和自由的邊界被打破,在那無邊無際的、無所顧忌的混沌世界里,自由將不再成為自由。

柯希莫一生都沒有從樹上下來,他叛逆的決絕,可謂驚世駭俗。然而,他叛逆方式的節制性和他叛逆程度的徹底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面叛逆的柯希莫,實際是一個很守規則的人。生活在樹上,無人管束,沒有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自由的鐐銬也已被扔到了樹下,可他在生活的日常瑣碎里,還是一直恪守著樹下世界約定俗稱的規則,無論是喝水、拉屎,還是狩獵,他保持著對他人的尊重,維系著自身的文明狀態。

由此看來,在樹上生活的柯希莫,只是行為的“不合常規”,而非對規則的叛逆。相反,他其實是給自己在世俗的各種規則之上,制定了一條只針對自己的嚴格的規則,并用漫長的一生來堅守。值得玩味的是,正是這些規則的存在,讓他一直享受著“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也讓他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2- 逃離和入世

上樹生活,除了叛逆之外,最容易想到的,是對樹下世界的逃離。

為情所傷,剪斷青絲;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許是一種“放下”,也或許只是一種逃避。柯希莫上樹的直接原因,是對貴族家庭繁文縟節的庸俗,所感到的厭惡,這種厭惡的激烈程度,使他不愿意再像其他人一樣在地上行走。從表面上看,這也是一種逃離。

如果順著逃離的思路往下走,上了樹的柯希莫,得以從他厭惡的人際關系、社會和政治中逃脫,通過避世的方式,尋得內心的平靜,那這個故事,將變得和雞湯一般膚淺和無聊。

卡爾維諾又怎會如此讓人失望呢?他筆下的柯希莫,并沒有因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厭惡,而成為厭世者。相反地,他卻以一種帶著距離感的姿態,更為徹底地投身到了那個時代中,投身到了積極的生活中,投身到了為他人不斷謀利益的事業中。

上樹,看似和地面的永別,實際卻讓生命更緊密地與大地相連,讓生活更貼近真實。

“是不是真的只有先與人疏離,才能最終與他們在一起?”

對這個問題,卡爾維諾并沒有給出答案,反倒是柯希莫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之所以把這兩者區別對待,是因為如卡爾維諾自己所說的,小說里相當好的人物,是獲得了自己的生命的。言下之意,作者并沒有能力完全控制作品中人物的想法,那些從書里活過來了的人兒,可以對作者進行反制,從而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柯希莫堅定地相信,為了和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與他人相疏離——這是他獨立的想法,不以卡爾維諾的意志為轉移。

有很多的評論,把這個想法以雞湯的形式介紹給讀者,這是未經思考的。對待人生的態度,應該基于對自己人生的定位,柯希莫之所以會選擇疏離的方式,是從他作為一個詩人、探險者和革命者的志趣出發的。評論者切勿人云亦云,看客亦無需東施效顰。

作為詩人,需要胸懷寬廣,心系遠方,也要有被世人吟唱的作品;作為探險者,需要離群索居,特立獨行,也要有對世俗經驗的借鑒;作為革命者,需要有洞察力、前瞻性,和創新的技能,也要有領導力、煽動性,和被人們所接受的親和力。只有理解了柯希莫的這幾個身份,才能理順在“逃離”和“入世”的背后,自恰的邏輯關系。


-3- 堅守的規則

叛逆和自由,逃離和入世,對于理解柯希莫,仍顯不足。

人要給自己定規則,并非難事。連續多少天早起、讀書、寫作,堅持努力、行善、誠信,都可以是規則。規則的難度,在于兩點。一是形式上的時間長短。堅持100天,和堅持一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二是規則的優先級,也就是說,當這個規則和其它的規則發生沖突時,以哪個為準。許多規則無法堅持,除了自身懶惰的因素之外,很有可能是因為不得不對其它規則作出妥協。比如堅持一百天讀書寫作,可是最近老板要求每天加班到凌晨,你“堅持”的規則為了工作而妥協;比如遇到需要經濟援助的病人,可你自己身無分文,你“行善”的規則會因為現實而妥協。

對各種世俗規則的妥協,意味著趨同和平庸的必然結果。卡爾維諾無奈地說道:

“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奇跡的世界,人們最簡單的個性被抹殺了,而且人被壓縮成為預定行為的抽象集合體。今天問題已經不再是自我的部分喪失,是全部喪失,蕩然無存。”

因此柯希莫為自己制定的,“在樹上生活一輩子”的這個規則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不妥協

首先,柯希莫選擇樹上的生活,和苦修無關。他并不拒絕舒適的享受,盡管生活在樹上,他總是設法盡可能生活得好一些。但不管怎樣,樹上的舒適度也是無法和地面相比的。因此,樹上的生活,是對感官愉悅的不妥協。

其次,在弟弟的大婚、父親的葬禮、母親的病重,這些維持倫常關系的最重要的時刻,柯希莫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下樹。這是對親情的不妥協。

再次,即使當柯希莫面對最愛的女人薇莪拉時,不管是吵架鬧翻,甚至最終永遠的分手,柯希莫都沒有想過,下樹去,追上她,挽回她的心。這是對愛情的不妥協。

更令人震撼的,是當柯希莫在樹上面對兇猛野獸的攻擊,岌岌可危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該如何逃生,而是自己有沒有掉下樹去。這是對生命的不妥協。

最終,在柯希莫將死之際,他爆發出生命中最后的力量,跳上了熱氣球的錨,沒有人看到他的遺體返回地面的景象,他圓滿地實現了對自己一輩子的承諾。

“在樹上生活一輩子”,這個規則,超越了本能、親情、愛情,甚至是生命。為何這個規則的優先級,會如此超然?支撐這個規則背后的動力和邏輯,又是什么?


-4- 內心的志趣

卡爾維諾在后記里提到,西班牙人的那段情節,是他早已構思好的。西班牙人由于偶然的原因生活在樹上,當起因消除后,自然就下樹了。而柯希莫,并沒有跟著戀愛中的女友一起下樹,這是由于他決定上樹時,所遵循的是“內心的志趣”,因此任何外部理由都不存在時,他仍會留在樹上。

“內心的志趣”,我的解讀是:本心的選擇。

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所裹挾,不被肉欲的快感所左右,不被他人的期望和評價所影響。當我們撫平欲望的漣漪,拂去心頭的塵埃,脫離大眾的狂熱,生活的窘迫,和被他人認可的渴望時,內心深處所剩下的,那一份平和的、超脫的、充滿力量的追求。

柯希莫內心的志趣,是對他人的愛。

他幫助人們放哨,抵御狼群的襲擊;他和叔叔合作,把創造出的灌溉之法教給農民;他對本國的政治體制和高稅率表示不滿,因而協助法國人的入侵;在法國人獲勝后,他又認清了占領軍的本質,重新回頭幫助民眾們;即使是面對作惡多端的強盜,他也能用一視同仁的愛奇跡般地感化對方。他加入共濟會、撰寫樹上王國的守則,起草憲法和其它法律,在他的理想國里,那些原本和他并不相干的人們的福祉,成為了他生命里重要的追求。

西班牙人下樹時曾經問道:“你要后退嗎?”柯希莫回答說:“不,是抵抗。” 他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抵抗,他是為了那些生活在樹下的,被專制制度所壓迫的人們而抵抗。在樹上生活,是一種帶著強烈儀式感的姿態,表現出他抵抗的態度的堅決,和對世人之愛的深沉。

當然,他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無法讓人們從壓榨中被解放,無法改變上一刻還是共和軍下一刻就變成帝國軍的侵略本質,無法以自己的知識喚醒更多人的良知。但他一直在堅持著,以自己能力的上限, 盡力保護在強權統治之下的人民。這正是卡爾維諾在他的作品里所探尋的,個人良知與歷史進程之間的關系。

“許多年以來,我為一些連對我自己都解釋不清都理想而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樹上。 ”

“一種包容一切而不能用語言說清的東西,只有像他那樣身體力行地去體驗,只有像他那樣一生到死都堅持我行我素的人,才能給大家做出貢獻。”

在柯希莫和卡爾維諾的這兩段自白里,我們看到內心志趣的模糊性,沒法徹底解釋清楚,可能只有一個方向性的概念和感覺。因此,“生活在樹上”的原則才對柯希莫如此重要,因為這是明確的、具體的、可以踐行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和自己內心的志趣具有一致性。這就足夠了。


-5- 存在的意義

從結果來看,柯希莫并沒有實現自己內心的志趣,他所要創造的理想國,想要拯救的人們,甚至是他自己的愛情,都全然沒有圓滿的結局。為何在《我們的祖先》三部曲的評價里,提到“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呢?

以世俗的角度而言,可以討論“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存在的意義”。

“翁布羅薩不復存在了。凝視著空曠的天空,我不禁自問它是否確實存在過。”

一個城市是否存在,是看它現時的模樣,還是曾經的輝煌?如果現時的模樣已無處可尋,曾經的輝煌也消弭于歷史,那有什么可以證明,這座城市是否存在過?

人的存在,亦是如此。當記敘人類歷史的資料徹底消失,或是當異族生命把人類歷史隨意丟棄,那無論曾經多么偉大的人類,又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因此存在的意義,是不能狹隘地以結果作為導向的。遵循內心的志趣,謹守自我的規則,以良知和能力的上限,盡力過好這一生,這便是虛無主義籠罩下,無意義的存在里,所能爭取到的一點意義。

“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這就是柯希莫存在的意義。柯希莫的一生,因此而完整。


-6- 配角的不完整

書中的其他人物,圍繞在柯希莫周圍,展示著各自生活方式的缺陷所導致的不完整,與主角的完整形成對比。

柯希莫的叔叔,騎士律師,孤獨而叛逆,與柯希莫的相同之處,使他們曾經志同道合地相處;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騎士律師對現實的反抗,是有局限的,不徹底的——只停留在個人的層面,與他人無關。比如養蜂、引水灌溉,他在建立人際關系的困難,使他的努力在每次將要影響到他人時,都會戛然而止。無法與他人溝通,視野囿于個人,見解也必然狹隘,最終被海盜冤殺的原因,便來自于此。

柯希莫在樹林里遇到的那位鼎鼎大名的強盜,在柯希莫的影響下,愛上了讀書,看書增長了他的見識,消除了他的戾氣,也讓他最終送掉了性命。因為他太癡迷于書里的世界,卻忘了自己還存在于書外世界的現實。柯希莫雖然也愛讀書,但他同時也致力于“使自己成為有用之人,喜歡為別人進行必不可少的服務。”過于專注于自我而忽視他人的強盜,成為了“無用”之人,于是悲戚地被世界拋棄。

柯希莫貴族家庭中的老神父,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宗教。這份堅定不移,在表面上可以和柯希莫相媲美。不同之處在于,神父在奉獻的時候,并不明白自己相信什么,他無力探求內心的志趣,便讓外部的信仰匆匆吞沒了自己。這樣一生的堅持,或許是滿足的,又或許,是迷茫的。

柯希莫的弟弟彼亞喬,同時也是本書第一視角的提供者。他的存在, 只是卡爾維諾試圖“糾正我將自己認同為主人公的強烈沖動”,而已。


-7- 愛情

當柯希莫給人們發一張紙,讓大家寫下他們最想要得到的東西時,柯希莫寫上了一個名字:薇莪拉。

愛情雖然沒有凌駕于“生活在樹上”的準則,但還是超脫于其它規則之上。即使有內心的志趣提供動力,柯希莫也曾經歷過迷茫期,不管是打獵、逢場作戲的情愛還是讀書,都不能使他得到完全的滿足。他生命中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就是愛情。

愛情的魔力,不僅讓他認識了他過去從不曾了解的自己,也讓她認識了過去從沒能認識到竟然能如此的自己;愛情讓類似清教徒一般的、對肉欲懷著些許敵意的柯希莫,在薇莪拉身上產生了最原始的沖動,完整地感受到做愛的快感,而沒有絲毫神學家們所說的那種沮喪;愛情填滿了對于遠方的思念和空虛感,讓甜美的感受經久不衰。

遺憾的是,愛情總是沒有童話那般美好。柯希莫和薇莪拉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始終無法取得一致。在薇莪拉看來,愛情包括一切,吵架、任性、賭氣,都是愛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用妒忌和犧牲,來證明對方對自己的愛。在柯希莫看來,愛情是完全的美好,痛苦應該被排除在外,那些負面的情緒,和愛情格格不入。

兩個人各自堅守著對愛情的不同理念,心口不一地折磨著對方,以持續的彼此傷害,殘酷地結束了這段有情人之間至深的愛戀。

柯希莫在愛情里,維持了他一貫的啟蒙主義者的堅定,而薇莪拉,則帶來了“巴洛克式的和后來浪漫主義的沖動”,在卡爾維諾看來,這種沖動是帶有破壞性的,也易于走向毀滅。在文化和倫理方面,這種沖動是啟蒙主義者將要面臨的巨大挑戰。


-8- 寫在最后

對王小波來說,卡爾維諾是當之無愧的偶像。在他的《尋找無雙》、《紅拂夜奔》、《萬壽寺》里,多少總能找到一些《我們的祖先》的影子。

在王小波《我的師承》里有這么一段話:

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訴我說,卡爾維諾的小說讀起來極為悅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灑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夠聽到小說的韻律。

梁文道也曾經說過,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可是一直沒準備好。

我在這個周末所寫下的六千字長文,作為《樹上的男爵》的讀后感,并未試圖讀懂、讀透卡爾維諾,只是記錄當下的感受。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作品》里曾經說過: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我相信,《樹上的男爵》,正是這樣的經典。

-完-


文 |樂之讀

寫有深度的書評| 開有思想的書單

“讀書是為了體驗不同的世界,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能通過讀書進入其他世界,這是最讓我快樂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不知疲倦的奔走 精心滋潤著我的追求 點點心憂 昂揚的頭 揚盡了多少無奈酸愁 蒼老爬上了你的額頭 歲月模糊了你的眼...
    我叫栗子閱讀 237評論 0 1
  • 一:課前熱身。 首先1:tyger老師對于單詞的分類,如下圖。 2:單音節詞,通過元輔音收割機,能收割所有單音節詞...
    huanghoipan閱讀 64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