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楊柳松獨自一人,徒步77天橫穿羌塘,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后來,他將穿越的過程,以帖子的形式發布在8264戶外論壇里,引爆戶外驢友圈,各種版本的點擊率合計近億。
原帖網址:bbs.8264.com/thread-512349-1-1.html (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
1 關于羌塘
藏語“羌塘”,意為“北方的曠野”。這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歷來有“無人區”之稱。
說起無人區,很多人會想到可可西里。實際上,可可西里只是羌塘的一小部分,后者包含了藏北無人區、可可西里無人區、阿爾金無人區、昆侖山無人區,是地球上最大的荒原,絕對無人區面積超過60萬平方公里。
2 關于風景
在茫茫無人區,隨處可見絕世風景,莽原,火山,濕地,湖泊......或蒼茫寥廓,或荒涼滄桑。
3 關于野生動物
對于人類而言,這片土地是生命的禁區,而對于高原野生動物來說,這里卻是天堂。藏羚羊、狼、野牦牛、棕熊、烏鴉......它們都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如果人在荒野中倒下,第一個上來襲擊你的很可能不是野獸,而是烏鴉。所以,千萬別倒下。”
“面對狼,第一,不要怕,因為它能夠從空氣里聞到你恐懼的氣息;第二,不要后退,因為后退相當于承認自己是獵物;第三,要勇敢直視狼的眼睛,與之對峙。當狼搞不懂你,而且認為你不具有威脅性的時候,會主動離開。畢竟狼不傻,搞定一只鼠兔,比搞定生龍活虎的人容易。”
另外,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狼群越來越少了。
面對野牦牛,絕對不能硬來。重達一噸的野牦牛,力氣有多大?可以任性地隨意掀翻一輛越野車。犄角有多鋒利?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刺穿人的胸膛。肚皮有多堅固?牧民用它菜板幾十年都剁不壞。
“結群的野牦牛并不真的傷人,來勢洶洶只是在宣示那是它們的領地,當你待著不動時,它們常常會在逼近你面前的時候九十度轉向,絕塵離開。”因為它們希望通過兇悍嚇退你,你只要不表現出威脅性,不激怒它們就好。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些盜獵者殺害野牦牛,割下頭顱,扔棄,然后扒皮,將身上的肉剁碎,拉去集市,冒充家養牦牛肉販賣。在阿爾金無人區,一頭母牦牛為子復仇,用犄角刺穿盜獵者的胸膛,十幾天不放下來。”
棕熊是雜食性動物,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遇到它,不要恐懼,不要后退,更不要逃跑。它的沖刺時速是40公里,誰有信心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快過它?
4 關于氣候環境
大自然并非總是美好友善的,羌塘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龍卷風、大雪、雨水泛濫、酷寒......很多地方寸草不生,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
5 關于生活
在這里,生活艱苦得遠遠超出想象,衣食住行,樣樣挑戰人的生理極限。
換作是你,只吃這些,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每天推著200斤的車,行進20多公里,能堅持下來嗎?
而這些,已經可以算作豐盛,后期糌粑沒了,辣椒沒了,蒜沒了,每天區區幾塊壓縮餅干就打發了。整整77天的食物,全靠自帶,而為了減輕負重,每多帶一件行李都要斟酌再三。兩個多月,人一直處在半飽和饑餓狀態。
中間一連幾天,找不到任何水源。每天仍舊要拖著疲憊的身體,頂著惡劣的天氣,推著近200斤的自行車,前進二十多公里。
楊柳松在帖子里這么寫到,“夜里醒多次,口腔黏在一起,喉嚨也仿佛合攏了,喘不過氣來,嚼口唾液撕裂的痛。擔心早晨醒來口腔會張不開,最后,用一個長尾夾放在嘴里,既是物理隔絕,也是刺激唾液分泌,再用一根紅繩子栓在長尾夾上,以免不小心吞咽。”
最后,萬般無奈,他用自己的尿液潤喉消炎,強撐下去。
試著推150斤重的行李,在沙灘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感覺了。
“非常疲倦的感覺,有過經歷的人就知道,每天近二十公里的速度是怎么來的。除了極少的路可小騎過個小癮,其余路況很少能一次推一百米不停下喘兩口氣的。硬草地一般推個五十米喘口氣,寒漠土二十米喘口氣,沙土路十米喘口氣,重沙地三五米喘口氣,陡坡半個輪圈喘口氣。這羌塘就是這么一口口氣喘過來的。”
“呼吸很重要,學會呼吸就可控制心率,控制心率是為了減少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循環代謝就少,代謝少了就能節約熱量,節約熱量就能省食物。”
“我的體格并不強健,中等,除了探路外每天長休息三次左右,每次不超過十分鐘,其他時間推一會兒,喘口氣,控制心率。提高推行頻率,比太陽起得早,速度就是這么來的,盡量不做無氧運動(過多使用爆發力)。另外,胡思亂想、多愁善感、吟詩作畫、悲天憫人也都會消耗體力。”
6 背后的故事
每天的帖子寥寥數語,簡潔樸實地記錄著當天的生活,讀起來卻有一種深深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旅程中,除了上面這些嚴峻的考驗,楊柳松還經歷了拉肚子、腳痛、腿痛、胃痛種種艱辛。雖然他只是輕描淡寫,但讀者深深為之折服。
他如此博學,擁有科學家般的大腦,朝圣者的虔誠,文學家的表達能力,理工科的動手能力,哲學家的淡然,軍人般的意志。
論壇里,眾多網友敬稱他為“戶外神人”、“英雄”、“傳奇”、“大牛人”。一位曾騎行川藏線的網友說,和楊柳松相比,自己那段經歷就跟小孩兒過家家似的不值一提。
橫穿羌塘的危險,比攀登珠峰都要高出許多倍。這一點,楊柳松比誰都清楚。 他為什么還要去?
為了出名嗎?為了證明自己的牛逼嗎?
都不是。
在8264論壇里講完橫穿的故事之后,這個傳說一般的戶外神人就消失了,給世人留下低調又神秘的形象。
2015年,有一篇訪談文章,名為“楊柳松,羌塘荒原里的來客”。文章里,楊柳松的回答讓人們得以進一步了解真實的他。
-自從2010年發表《北方的空地》之后,你便一直沒有消息。這些年你都在哪兒,做什么?
“其實我一直在老地方,在那史詩般遼闊又平靜的羌塘荒原,大部分時間孤身在荒原里觀測野生動物。2010年之后,我先后兩次完全背包徒步穿越,為什么?其實是為以后在里面拍攝記錄做準備,我必須有能力做到在這片廣袤的無人荒原里,在任何一個點上,我都有徒步逃生出來的能力。有了這點底氣,我才開始開車帶上拍攝設備,獨自行進在荒原里。車壞了,大不了走出來嘛。”
“目前為止,我在里面開車里程超過了三萬公里。車擴展了我的視野,讓我更加深入細致的觀察這片荒原。”
“很多人所了解到的羌塘,其實不是真正的羌塘,羌塘那么大的區域,我們只說藏北的這塊,大概是4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4個浙江省的大小。真正了解這塊區域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那曲的林業局局長,已經退休,一個是雙湖的林業局局長,身體不好也快退休了,還有就是阿里的林業局局長,可能還能干兩年。這三個人對他們分別所屬的區域非常了解,但他們到另外一個區域就不了解了,而我對這片土地的了解是他們三個的總和,甚至還要多。但是老的一輩即將退去,能對這片土地有熱情的年輕人,包括林業公安和這片土地的守護者根本對這片土地都不了解,沒去過什么地方,他們感興趣的是手機、是微信、是現代化的生活,他們更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
-為什么選擇羌塘?
“2009年,第一次穿越羌塘,就深愛上了這片荒原,這種情感很難用語言描述。”
“能想象嗎?有一片不遜于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動物群落、有一片地球上最奇異獨特且真實的荒原就在我們中國,就在身邊,我們知道嗎?”
-行走在荒原,死亡如影隨形,不害怕嗎?
“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我真的沒法回答。形而上地說,當你無視一個事物時,這個事物就不存在。形而下的說,死亡嘛,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再輪回一次嘛。”
-為什么不憑借自己的知名度去做商業戶外?
“靠消費自己獲取影響力是最沒能力的一種表現,沒有必要。一生的經驗可能只有這一次,它只屬于我自己。”
蘋果公司曾有一段視頻“Think different”,廣為流傳。楊柳松,正屬于這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