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跟孩子較勁?試試有效管教之另一大利器——日常慣例

在我的幼兒園,家長經常會抱怨孩子普遍難管教的兩個方面——吃飯和睡覺。

有一次一個家長一大清早就情緒激動地沖進學校,后面跟著正在尖叫的兒子。父親看到我和助理老師就開始大吐苦水:

“我們實在是受不了了!他連續幾天都晚上過十二點還不睡,早上怎么叫也叫不起來,叫起來了就這個樣子!求求你們了,中午別讓他睡了!”

我連忙安撫他的情緒,這位可憐的父親,眼睛都急紅了。他這幾個星期以來一直在反映兒子的睡眠情況不好,我們也試著讓小朋友中午少睡,睡一會兒就把他叫起來。但小朋友太缺覺了,中午不讓他睡下午聽聽故事就會開始打瞌睡,甚至有時候玩著玩著就會趴倒在桌子上。

顯然小朋友每天晚上都是困到不行才倒下的,這個最耗家長精力,小孩子熬起夜來傷不起!但怎么能讓小家伙乖乖被放倒呢?特別是那些天生精力充沛,對命令無感的“小淘氣鬼”們,可真的是對家長的一大挑戰!

這里就要提到管教中在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方面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日常慣例Daily Routine

Routine經常聽到,到底是要做些什么?

西方國家為幼兒建立“Daily Routine”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為寫這篇文章我特地搜索了一下國內相關的文章,發現談論為孩子建立日常慣例的概念并不是很多,最廣為人知的使用可能還是在《正面管教》中的“慣例”章節。即使是routine這個詞本身,也很難在中文里找到相對應的用語,意思相近的有“習慣”,但關注點并不一樣。

Routine簡單來說就是為孩子每天重要的活動建立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活動流程,讓孩子的生活變得越重復越規律越好。

例如“吃飯慣例Eating Routine”會建議一日三餐都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以及與固定的就餐者進行;“睡眠慣例Bedtime Routine”則需要用一系列相同的睡前活動來讓兒童逐漸預感到“睡覺”這件事情的即將發生。

早上叫孩子起床也是一件麻煩事,于是“清晨慣例Morning Routine”應運而生,關注點是不要讓孩子出現“起床氣”,以及乖乖在爸爸媽媽出門遲到之前把自己準備好。

Routine在現代管教方式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人人都在談管教∣你真的了解管教么?》中我提到過,現代管教與傳統管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主要采用積極引導的方式,而不是事后阻止甚至懲罰。

所以日常慣例旨在通過養育者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幫助孩子固定或者建立每天規律重復的活動流程,通過不斷重復同樣的活動時間和內容,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內化”了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孩子需要天天模式化的慣例么?有什么好處?

常見的解釋是孩子需要結構化的生活和每天可預測的事件,來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成人可能會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倦,而孩子會在日復一日同樣的日常慣例中綻放。”

這里我想說說我通過自己的體會,對于孩子為什么需要日常慣例的理解。

第一次接觸到日常慣例的概念時女兒莎莎還是小嬰兒。為了她晚上的哄睡我搜索了“睡前活動流程bedtime routine”究竟應該怎么操作,找到的文章都說要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流程,這樣嬰兒會有即將進入睡眠模式的預感,從而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更神奇的是,文中都提到嬰兒會在流程中慢慢就自動產生困意了!

想想也挺有道理,跟幾個月不到的小嬰兒也不能溝通,總得找個方式讓他/她知道爸媽的期待是什么。也許不斷的重復一個流程,“內化”了之后他們就理解了吧?

之后吃飯睡覺我都有意識地為莎莎建立routine,女兒在這些方面也很少出現問題行為,讓我很是省心。以至于我越用越順手,大部分跟她需要協商的事情,都會使用日常慣例的思路。例如莎莎三歲左右的時候,天天吵著要穿裙子,可哪里有那么多的裙子讓她穿啊?

于是我先是向她解釋了不可能每天都穿裙子的現狀,然后建議我們建立一個“一周穿衣日常慣例”——周一公主周二休閑周三運動…以此類推。她很欣然地就接受了,并且天天嚴格按照計劃遵守,很快就習慣成自然,再沒為穿裙子的事情糾結過了。

這時我就開始發現,建立routine還可以讓孩子知道可以期待的是什么。這樣孩子開始產生“延遲滿足”意識的萌芽,以及為生活做計劃、自己掌握下一步將如何進行的能力。這就使得他們走上了開始慢慢發展自律能力的道路。

而且孩子內化了日常慣例之后,會大大減少成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斗爭,孩子也會更有合作意愿。成人不用憑心情看到孩子沒有在做自己希望的事情的時候就看不順眼了,因為大家都習慣了routine,必要時候提醒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家長時時為孩子的事情心焦,孩子也不會出現被家長越催越是找不著頭緒的情況。

更加深層次地理解孩子真的需要日常慣例這個事實是在開始當上幼兒園老師之后。

每年的新生入園,可以幫助減輕他們入園焦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斷給他們介紹掛在墻上的“學校日常活動時間表”(見下圖),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等到所有的活動都完成了,爸爸媽媽也就要來接他們了。

這樣小朋友很快就能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可預測的因素,成為他們安全感的一大來源(當然還有與成人和其他小朋友建立的聯結,又是一大來源)。后來他們會自己看著時間表討論,現在是什么活動,下一個活動是什么。

圖片說明:這是我班上每天的日常慣例活動表。

而讓我真切感受到環境的規律性和可預測性對于孩子的重要性,還是通過幼兒園班上有阿茲伯格綜合征的小凱小盆友的一些表現。

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阿茲伯格綜合征在兒童身上的表現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他們痛恨變化,極度需要規律。因為對于一般孩子來說完全算不上挑戰的變化,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來源。

以至于有一次小凱熱愛的助理老師原本要給他們讀故事書,臨時需要離開一下,于是我就徑直走過去坐在了圓圈中間。他怔了一下,然后就立刻驚慌地一邊叫“我要Ms.P!Ms.P去哪里了!”,一邊開始攻擊他身邊的小朋友!他的表情十分驚恐,處于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

他體會到的是突然一切就變得混亂不一樣了的世界(換了個老師)對他產生的壓力和焦慮情緒。

所以如果將routine的重要性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解釋的話,就是人類對于可知的、有秩序的現實部分感到安全,而面對未知的、混沌的狀態,人類會感到無法控制的恐懼。這是我們的集體屬性。

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在探索這個未知不可控的世界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面對處理大量的壓力,才能從這個一片混沌的世界,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來。

所以為了讓壓力降到最低,他們需要任何可以保持不變的事物保持不變,才能有精力去處理其他不斷出現的變化(例如他們的身體就在一直變化中)。所以他們喜歡不變的養育者,不變的居住環境,不變的身邊的人群,以及不變的日常慣例~

建立日常慣例的原則是什么?

對于為一歲不到嬰兒期的孩子和一歲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建立routine的原則有一些區別。

對于小嬰兒來說,他們的所想即所需(What they want is what they need),所以成人面對嬰兒唯一需要遵從的原則就是,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幫助小嬰兒建立routine,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圍繞他們的需求來幫助他們將規律固定下來。

例如成人需要觀察嬰兒入睡的時間,然后在相應的時間段內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睡眠環境,可以有一些引導的活動安排,例如建立睡前慣例。這些都是在嬰兒已有的規律基礎上幫助他們保持規律的手段,而光不是基于成人需求的基礎。

孩子長大了一些,特別是一兩歲以后,不再是事事都需要得到滿足的小嬰兒了,日常慣例的主要目的就慢慢開始向管教轉向。養育者可以將routine作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以及解決孩子與成人之間經常出現矛盾沖突的的有效工具。

每次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新的活動流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明確,建立這個新流程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對于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或者要改變一個不良生活習慣之前。

例如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家長與孩子睡前斗爭的案例,我在給家長建議如何建立睡前流程的時候,就特別提到,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晚上定時睡覺對他們身體和大腦發育的重要性(這時網上資源就是最好的幫手啦~),然后讓孩子自己考慮,如何可以做到定點睡覺。

等孩子到了這個考慮層面的時候,就可以借用一些好的點子來幫他們做一個睡前流程表。例如列一個任務表,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打一個勾,勾打完了就該睡覺了。

圖片說明:這是我的班上的一個睡前流程表的手工項目,做完一件事關閉一個小窗口。家長紛紛反饋效果很好~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成人也需要對于孩子已經形成的routine加以關注。例如我的女兒總是喜歡在晚上刷牙之后換睡衣,我有一次忘記了考慮她的既定流程,讓她先把吃飯吃臟了的衣服先換掉,再去刷牙,立刻遭到了她的強烈反抗。倆人較了半天勁,還是最后我反應過來,才避免了睡前的一場“大戰”。

日常慣例是基于對孩子的需求真正了解的基礎上,“天然無痕”地引導孩子行為的管教方式。

要想做到對孩子的有效管教,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同時避免與孩子在每天都要進行的活動上較勁,日積月累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就需要我們熟練掌握日常慣例的使用方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把該做的事都做了”。

這就可謂管教的高境界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