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孩子憑什么要聽您的話?

青春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美好的詞匯,它是每個人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被我們填充了太多的艱辛與歡樂!成為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帶給我們很多亦苦亦甜的難忘回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青春期對各自的父母來說并不那么美好。在很多父母的眼里,青春期約等于叛逆期。

回想自己的青春期,除了對母親沒完沒了的嘮叨有些厭煩外,卻從未表現出其他叛逆的跡象。面對這樣波瀾不驚的青春期,多少有點遺憾,或許是父母上輩子積了太多的德善,上帝才獎勵他們一個如此省心的孩子。(哈哈,有點不謙虛!)

對于叛逆一詞,在父母眼里可不是什么好東西,提到這個詞,很多父母眼前都能呈現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認知畫面,這些畫面出自他們的孩子之手,又經過他們的涂抹渲染。雖然不盡相同,卻無不使他們備受煎熬。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叛逆一詞只有在父母眼里才成立,在孩子的眼中是不存在的,他們開始聽從自己的想法,開始形成自己的觀點,開始不再對父母唯命是從,甚至有時故意與父母對著干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

十二三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初中,心理也在不斷的成長完善。他們更在意其他同學的看法,對別人的評價更加敏感;青春期的生理和身體的發育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的煩惱與困惑。這突如其來的成長變化也讓他們的情緒變得起伏不定。

1、了解行為背后的動機

很多時候我們要擺正自己位置,孩子憑什么聽我們的?就因為我們是父母、是長輩嗎?我們的動機是什么?我們說服孩子的理由夠充分嗎?僅僅有正確的道理能夠驅使孩子按我們說的做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又是什么?一系列的問題問下來,我們會覺得孩子有時不服從于我們父母,不安我們說的去做也是符合一定道理的,孩子產生叛逆這種現象既然存在,那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可能鑰匙并不在孩子身上,我們需要從其他地方找到打開這把鎖的鑰匙。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還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壓制住孩子,為什么一定要掌控住孩子。或許是我們面臨著這樣一種恐懼:我們怕失去父母的權威,怕失去這份權利感,怕失控的孩子誤入歧途而自毀前程。我們需要放下這份執念,這樣我們才會真正明白,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大發雷霆是因為他們不聽從于我們,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就是肆意妄為、無法無天,讓我們失去了權利感,對孩子的這種不可控導致了我們的失控。利用元認知能力,搞清楚我們失控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行為背后的動機,更能讓我們看清事情的本質,采取明智的行為。

2、用關注和關愛來填滿孩子的青春期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在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與主見的同時,別忘了用關注與關愛來填滿他們的生活。當我們發現他們情緒變化時,多去關注,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當孩子成績下降時,我們要少一份指責,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計劃,多鼓勵,少批評。有時需要將自己調成靜音,將心平靜下來,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少在自家孩子面前提到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的優秀。多提起自己孩子的優點,用正向的鼓勵方法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或許某一天很多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這段時期你沒有用關注與關愛填滿,不能時時與他產生鏈接,那他這段時間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狀態,就會被不自制卻又不自知的狀態環繞。人的本性是追求及時的快樂,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自律能力,就會被本性驅使往能夠及時獲得快樂的墮落方向發展。比如:學說臟話,搞點小破壞,通宵打游戲,拉幫結派等。

3、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

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是不盡相同的,我們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采取的措施可能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時候當我們在搶震救災現場看到一個生命在呵護和保衛另一個生命所呈現并定格為永恒的姿態,看到一個個從逆境中突破的靈魂不斷的成長變得堅強,我們會感嘆生命是如此的強大;而當我們看到的無數的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堪一擊、瞬間毀滅,看到因父母的幾句狠話而隕落的年輕生命,我們又會感慨生命的無比脆弱。

你想將孩子培養成缺乏個性、毫無主見的人嗎?那你就強勢起來吧,事事以我為中心,時時捍衛自己所謂的權威,對自己的孩子百般指責、頤指氣使。這種狀態一直維持下去,結果一般都能如你所愿!為什么說一般都能如你所愿呢?因為有些生命是很強大的,即使成長道路荊棘遍野,也獨擋不了她們頑強的生命力,他們有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思考與判斷,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引導下,他們披荊斬棘、突破重重束縛,成為人們眼中的一道光。就像“肖生克的救贖”里的一句經典臺詞“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光輝!”

“百萬美元寶貝”中的麥琪,“風雨哈佛路”中的的莉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賈馬爾都是這種頑強生命的代表。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還有一些孩子雖然會暫時屈服于父母的權威,但他們一直都不認為父母是對的,只是年少力量弱小還不足以有能力與父母對抗。一旦它們長到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羽翼漸漸豐滿,就開始不再那么聽從于父母,而是聽從于自己逐漸形成的還不完善的價值觀。這樣就會和父母爭吵不斷,表現出父母難以忍受的叛逆行為。

所以,不同的孩子,我們需要了解其個性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促使他們朝正向發展。

4、己不正,不能正人,父母要以身作則,多用身教代替言傳。

身邊有一位奇葩的父親,他講述自己的兒子如何的聽話。兒子才五歲,他就已經開始向兒子宣誓自己在家里的權威了。一天他和兒子人手一部iPad,一起坐在沙發上各自玩各自的,兒子動畫片看的正起興,爸爸一手奪過來:睡覺去,幾點了?兒子上了個廁所,準備睡覺,看到爸爸還在看。就問了句:爸爸,為什么你還在看?他隨口答道:因為我是你老爸,你要聽我的,我能看,你不可以,你要是不聽我就揍你。兒子悻悻的離開了。我想這樣的孩子有朝一日一旦翅膀硬起來,一定會與父親兵戎相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勉強孩子。這樣樹立不起威信。當我們把自己打理的井井有條,穿著得體,培養起良好的習慣,往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那個方向努力,用不著去說教,孩子自然地會依葫蘆畫瓢,有模有樣的去學我們,成長為我們希望的樣子!

很多人以創業或工作忙為借口,疏于對孩子的教育,雖然他們收貨了一定的財富、名譽和地位,然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卻足以令他們的晚年布滿重重陰影。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僅需要采取正確的方式,還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將孩子培養成有用之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